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思想及其理论意义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_2872294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多次谈到有关“感性世界”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经常以零散的方式出现在著作中,但是可以被概括为以现实的历史的人为主体,以“感性活动”为出发点,以实践为基础,具有社会性、直接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等特点。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不仅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激发了恩格斯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的思考和追问,也对马克思中国化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梳理了从古代西方到近代西方哲学家们对于感性的关注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进而介绍了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思想,提出了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思想的特征和逻辑线索,也指出了该思想对于后世思想的影响。
其他文献
对圆棒试件在不同初始应力下的单轴拉伸应力松弛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假定材料的蠕变行为遵循Norton蠕变法则:ε=Bσ(ε为蠕变速率,B为蠕变常数,σ为施加的应力),通过对应力
在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由於种种原因,以往对佛教仪式的关注较少。 本文从斋供仪式的角度,结合田野调查,挖掘佛藏经律、敦煌遗书、俄藏黑水城遗书以及传世佛教仪轨文本中的相关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