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产业集聚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均形成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产业协同集聚发展已成为优化产业布局以及提升本地经济的重要手段。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使制造业和服务业呈现出新的空间格局,二者的协同集聚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城市数量庞多,地区差异显著的大国,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需充分考虑各城市间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差异性,重视产业间协同集聚对提升城市工业经济的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产业集聚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相关理论,运用全国2003-2016年277个城市14年的面板数据,引入城市间地理距离构造空间权重矩阵并建立空间杜宾模型,着重分析了产业间协同集聚对城市工业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城市的产业集聚程度和工业产出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具体表现为具有较高(低)值的地区与附近较高(低)值的地区相邻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中国城市工业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城市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制造业集聚对中国城市工业经济也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相对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国城市工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负向影响。这是由于在同一空间范围内,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制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未能对制造业实现有效嵌入,对城市工业经济的正向影响也未能有效发挥。在资源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出”。而具体到东、中、西部各地区的研究结果,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和空间效应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