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特征,并对可能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入选患者为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底首次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晚期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剔除标准: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仅咨询治疗意见而没有随访的患者;来我院之前已经接受过化疗的患者;既往为早期及局部病变并接受过根治性治疗(手术及同期化放疗)后复发及进展的患者。符合标准的153例患者,年龄在28-79岁(中位58岁),随访至2012年3月31日。采用COX回归模型及Kalpan-meier方法进行多因素及单因素分析。结果:153例患者,中位58岁(年龄28-79岁),PS评分0-1者有114人(74.5%),39%的患者只有一个部位的转移,20.9%的患者就诊时有脑转移,骨转移(38.6%)中以椎骨(26.8%)及肋骨(17.6%)、髂骨(17.6%)最多见。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7.05个月(95%C1:13.09-21.0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p=0.00),肾上腺转移灶<2个(p=0.01), LDH≤210(p=0.00),均达到统计学差异,认为是预后良好因素,而是否为腺癌,脑转移灶是否<2个,统计学P均为0.05,亦显示较强的提示预后的意义。多因素分析中仅提示性别(p=0.004)、脑转移<2个(p=0.039),肾上腺转移灶<2个(P=0.005)与预后相关。结论:该研究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肾上腺转移灶数目及治疗前血浆LDH水平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相关,病理为腺癌,脑转移灶数目亦显示提示预后的趋势,由于该研究样本数量限制,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性别、脑转移数以及肾上腺转移数有意义,扩大样本的研究可能能够得到更明确的结论,这对于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选择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第二部分:培美曲塞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及以上治疗中的疗效分析目的:培美曲塞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推荐的标准二线治疗方案之一。目前,二线治疗之后如何选择化疗药物尚无标准。本研究旨在观察培美曲塞治疗既往接受过多程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内科肺癌病房2005年2月至2009年9月间接受培美曲塞单药治疗的、既往经过一个及以上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7例。患者接受培美曲塞500mg/m2,静脉输注,常规补充维生素B12及叶酸,每21天重复。结果:37例患者中二线治疗者13例,三线及以上治疗者24例。疾病控制率为54.1%,其中1例(2.7%)CR(双肺转移瘤消失),2例(5.4%)PR,17例(45.9%) SD, PD者有12例(32.4%),中位生存时间为19.29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8.05个月。毒副反应轻微。结论:培美曲塞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及以上治疗耐受性较好,并且有生存获益,可推荐用于二线及以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选择。第三部分:初始易瑞沙治疗有效的晚期肺腺癌二次使用易瑞沙的疗效分析目的:评估晚期肺腺癌初始易瑞沙治疗有效后进展的患者再次使用易瑞沙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例初始使用易瑞沙临床获益的患者治疗失败后,再次使用易瑞沙治疗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分析。结果:1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11例患者获得疾病稳定,6例患者疾病进展。疾病控制率为67%。中位无进展生存为5.16个月。初次使用易瑞沙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9.4个月,二次使用易瑞沙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41个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结论:初次使用易瑞沙有效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再次使用易瑞沙仍有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