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对云南某斑岩型铜矿的成矿机制进行探索,对该区的磁异常特征和地电结构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运用磁法、电法模型进行试验分析,以验证磁法的处理方法和成都理工大学研发的MT-soft2D软件的正确性及可靠性。并结合已知模型的属性与其形成的异常特征,总结规律,为实测资料的解释推断提供参考。为了获知研究区磁性分布特征,对地面磁测数据进行向上延拓和化极处理,并利用插值切割法截取剩余磁异常;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增强技术,获得了推断为深部侵入花岗岩体引起的6块呈等轴状或棱状磁异常的边界位置;并依据平面上的磁异常特征,确定了深部主断裂构造(Fc1)以及推断的后期次级构造断层(Fc2-Fc6)。对两条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阻抗张量分解和二维拟断面反演得到如下认识:不论是较大的频率(即浅部)还是较小的频率(即深部),其阻抗张量的电性结构都表现出明显的二维性,且其电性主轴方向为北东方向;在AMT二维反演图中,共存在着8条既受构造破碎带控制、也受深部岩体裂隙控制的较陡立的低阻带(I-VI;I2、II2);以及近垂直和平行于主构造断裂(Fc1)的17条电性梯级带(T11-T112;T21-T25);且在其深部存在着一层推断为斑岩型铜矿的成矿流体所引起的低阻高导层(S13,S24)。依据研究区的磁异常特征和地电结构特性推测其成矿机制为:贯穿研究区、近直立且呈北东-北北东走向的主断裂构造(喇叭箐断裂Fc1),其向下切割深,它为深部低阻物质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即上述8个低阻带);而受到流体压力的驱动,使深部的视电阻率为400-700Ω?m的相对低阻层中的成矿物质向上运移。由于主构造受到后期次级断裂的影响,在本区中产生了17条电性梯级带,形成了次级裂隙和破碎带,为成矿物质的反复叠加和富集供了储矿空间。当岩浆演化到晚期阶段时,岩浆结晶作用逐渐转变为热水溶液作用,岩浆中的成矿元素(铜、钼等)溶解于热水溶液中,随着物理化学条件以及热水溶液中组分浓度的变化,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斑铜矿等金属硫化物沉淀于磁异常梯级带附近的花岗岩体裂隙中,形成斑岩体中浸染状铜、钼等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