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戏曲艺术文化从先秦萌芽到现在,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融合了百家之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而黄梅戏作为年轻戏种,厚积薄发,给中国戏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舞台传播到大众传播,黄梅戏一直努力地与每一个时代的新型传播方式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传播之路,它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使大众眼前一亮,它接地气的通俗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因此,本文从文化传播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安徽黄梅戏的传播过程,希望能够丰富黄梅戏的传播研究。首先,本文在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并对现在已有的关于黄梅戏传播的文章进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文章的创新点与理论点,以此加深文章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运用内容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分析。接下来,主要叙述了黄梅戏的相关概念并且梳理了安徽黄梅戏的整个发展过程,分析黄梅戏建国前一直处于厚积薄发的状态,而在建国后蓬勃发展,有了“梅开三度”的好光景。在全面了解黄梅戏的发展史的基础上对下文的传播研究进行铺垫。其次,解读黄梅戏本身存在的符号意义,从安庆方言、俗语、唱腔、字幕这些语言符号和音乐、服饰妆容、舞台这些非语言符号入手构建黄梅戏的符号学意义,让大家对黄梅戏艺术特点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在建构符号的基础上运用传播学理论“编码与解码”理论对黄梅戏的编码过程进行分析,把黄梅戏的编码过程细化为三个阶段,经过层层编码,把主体符码意义呈现给解码者。再运用“解码”理论,分析解码过程以及解码者可能会出现的三种立场或态度:分别是主导霸权立场、妥协协商立场、对抗立场。最后,阐述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包括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反馈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与此同时,针对这些不足重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与创新路径,希望黄梅戏传播者树立分众理念,把握市场,运用更加让现代人接受的“短、微”产品进行传播,并加强对于反馈信息的收集,注重受众的反应,真正的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结尾处主要是对黄梅戏传播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对文章的不足之处进行说明,希望新时期黄梅戏的传播研究更加能着眼于实际问题,特别是如何加深黄梅戏与新媒体的结合是现在黄梅戏传播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