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极端降水特征及洪涝灾害临界雨量估算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bird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和区域的水循环速率加快,使得降水在空间分布上产生差异,部分地区的降水呈现出增多的趋势。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成果指出,青藏高原水体的固液结构失衡,越来越多的冰川、积雪等固态水向液态水转化。这就造成了进入大气循环中的水量增加,势必使得极端降水事件增多,进而加剧青藏高原洪涝灾害的风险。本文以1961~2017年青藏高原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及历史洪涝灾害记录资料为依据,分析青藏高原极端降水与洪涝灾害的特征及联系,并估算青藏高原洪涝灾害的临界雨量,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青藏高原1961~2017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2.36mm,年降水量以8.06mm/10a的速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年降水量在1987年发生突变,自此以后降水由少变多。高原年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降水量主要集中在高原南部的横断山区,而高原北部和西部的柴达木盆地以及羌塘高原的降水量较低。青藏高原各气象站点降水倾向率的取值范围在-25.46~43.02mm/10a之间,78个站点中有66个站点的年降水呈上升趋势,仅有12个站点的降水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的上升趋势在高原南部比高原北部显著。(2)青藏高原极端降水阈值的取值范围为7.84~51.90mm,平均值为23.11mm。年均极端降水量为37.59mm,以2.00mm/10a的速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年均极端降水日数为1.22d,全区以0.06d/10a的速率在上升;极端降水强度的均值为29.31mm/d,以(0.02mm/d)/10a的微弱速率在上升;极端降水贡献率的均值为7.94%,以0.30%/10a的速率在上升。从极端降水指数的空间分布来看,极端降水量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保持一致,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极端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横断山脉及若尔盖高原地区、青南高原的南部以及藏南河谷的局部地区;极端降水贡献率高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高原的西南部和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北翼以及若尔盖高原的局部。(3)1961~2010年青藏高原共发生洪涝灾害事件记录1506个。绝大多数的洪涝灾害事件均由降水引发,只有少量的洪涝灾害事件是由水库、河堤的溃坝以及冰川、积雪融水造成的。青藏高原平均每年发生洪涝灾害30.12次,洪涝灾害频次呈上升的趋势,倾向率为10.10次/10a。从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来看,81.20%的洪涝灾害集中发生在6~8月份,主要发生在夏季,春、秋两季相对较少。从空间分布来看,青藏高原的洪涝灾害的高发区主要在高原东部河湟谷地以及横断山区;次高发区位于藏南河谷以及河湟谷地的外围区;中等区位于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北翼以及藏南河谷和横断山区的局部;祁连山北翼、藏南河谷的外围是洪涝灾害的次低发区;除此之外的整个羌塘高原、青南高原以及横断山区的大部分地区,均为洪涝灾害的低发区。(4)青藏高原洪涝灾害的临界雨量值在高原的南部最高,其次是高原的东部和东南部,高原中西部及北部的临界雨量值最低。临界雨量值的高值区为怒江流域,其洪涝灾害临界雨量值为38.52mm;临界雨量次高区为雅江-恒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这两个流域的临界雨量值分别为31.74mm和29.87mm;临界雨量中值区为河西走廊-阿拉善内流区、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这些流域的临界雨量值分别为27.60mm、28.28mm以及28.12mm;临界雨量次低区为柴达木-塔里木盆地内流区,临界雨量为22.42mm;羌塘高原内流区为洪涝灾害临界雨量的低值区,临界雨量为15.56mm。
其他文献
《共进》杂志是始于1921年10月,由陕西籍旅京进步学子李子洲、杨钟健、刘天章、刘含初等人开办的刊物,在1922年共进社成立后,它继而变为了共进社的机关刊物,最终于1926年被迫停刊,是五四时期出版时间较长的刊物。《共进》杂志主旨在于“提倡桑梓文化,改造陕西社会”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五年的时间里《共进》杂志共出版了 105期,其中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启蒙、教育改革、反帝、反封建及反军阀思想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普及,图像、视频数据逐步成为网络不可或缺的资源,对多媒体时代的海量图像有效存储和高效检索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挑战中图像哈希技术将高维数据映射成低维二进制哈希码是关键。哈希码的质量取决于图像哈希算法中哈希函数的设计和图像表征的有效性。基于人工提取的图像特征对图像的表征能力有限,在实际使用中结果并不理想。哈希函数的设计也很难适用于多个数据集。近年来,计算机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