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红尘中的诗情守望——张欣都市小说论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张欣创作的黄金时期,一系列反映转型期都市人生存境遇和情感变异的小说相继推出。《首席》、《爱又如何》、《亲情六处》、《岁月无敌》、《掘金时代》、《伴你到黎明》等作品一经发表,便深受读者青睐,其中不少作品纷纷被搬上荧屏,张欣一时成为当代文坛上不多见的“既叫好又叫座”的都市书写者。作为都市写作的典型代表,张欣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本文将从张欣小说的文本内核和审美特征入手,分析她在都市小说创作上的独特性,进而探究挖掘其小说的深层意义指向与价值追求。 流光溢彩的现代都市、时尚讲究的俊男靓女,社会转型期都市人在商海中的沉浮和青年男女浪漫忧伤的爱情纠葛构成了张欣都市小说的主要叙事题材和表现内容。张欣所表现的主要是都市职业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而社会转型期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意识的碰撞和冲突,则成为张欣都市叙事的内在张力和潜在意蕴,也透出创作主体的自我困惑和精神焦虑。她既对某些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的难以割舍,又表现出了在现实冲击颠覆下对一些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和挑战;既有对金钱在日益商业化的都市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的肯定,又有对拜金主义的疯狂肆虐而表现的满腹忧虑。面对社会转型期价值体系的崩溃和混乱,以及都市人的灵魂漂泊与精神虚无,张欣既没有悲天悯人,也没有传经布道,而是慢慢体验、慢慢寻找都市中的诗情,以守望良知和呼唤人性的真诚与美丽来构建都市人的精神家园,并试图为都市人孤苦漂泊的灵魂寻觅诗意的栖息地,营造心灵的港湾。 在审美特征上,张欣的小说带有鲜明的通俗性、娱乐性特征。她以平民化的低姿态和大众化的叙事策略赢得了读者,并采用通俗化的故事模式和叙事风格,以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平白晓畅的语言风格迎合了大众的阅读需求。此外,张欣塑造了一些姿态各异、风格迥然的都市女性形象,如可馨、夏遵义、简俐清、商晓艳、欧阳飘雪、穗珠等。她们有的是自立自强的事业型女性,演绎了女性在商业都市里的种种“传奇”;有的是传统型的贤妻良母,她们善良温柔,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依然保持一颗沉静、古朴的心,成为征战商场的男人们的避风港湾。还有一些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城市情人”形象,她们要么为“情”,要么为“利”,在不同程度上依附男人,反映了物化时代趋利、拜金等价值观念对部分都市女性灵魂的重塑。在物质欲望不断挤兑精神操守的时代,张欣以带有鲜明个体经验的创作实践,用轻松好看的文字表现了转型期都市人的众生相,尤其是写出了女性市场经济时代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情感上的困境。张欣的都市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批现代都市人所经历的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的灵魂挣扎,由此凸现了寻觅新的精神家园的迫切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东天山哈密地区植被退化日益严重,其原因:一是降水量逐渐减少、气温逐渐升高;二是矿产资源开采引发地表沉陷、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
恋爱中的安全感,似乎是每个女人都是会提到的。那么安全感究竟是什么呢?所谓安全感,就如果有任何东西让你感觉到恐慌和不安,那么你就开始缺乏安全感,恐慌越大,安全感越匮乏。  安全感是爱的前提  在感情的世界里,安全感是首要因素,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爱才可能产生。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表现感觉可以放心、依靠、相信的时候,那么他给你的安全感就成功建立了,这时才有可能进一步发生感情。安全感是人的一种本能。  
提出了以机组实测验收数据为估算依据,在没有详细设计参数的情况下进行机组变工况计算的建模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型号平均特性与特定机组特性之间的差异问题.采用本方法对某电
身体疑不适,可能患上抑郁症  55岁的黄女士最近几年经常跑医院,心内科、消化科、神经内科……挨个科室轮流做检查都查不出什么病,她感觉就是头晕心悸周身不舒服,后来医生建议去精神科看看,被诊断为抑郁症,服药后这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有的抑郁症患者经常胃不舒服,会反复到消化科做各项检查。”宁玉萍说。很多抑郁焦虑患者首诊是在综合医院,例如心血管科、呼吸科、神经内科、妇产科等。  宁玉萍强调,患有糖尿病
自文学理论研究有了自觉意识以来,“审美”这一因素就从未淡出理论研究者的视野,只不过受到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审美”没有得到明显地倡导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审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铁凝是个难以归类的女作家。以往的关于她的小说的评论大多是从女性文学角度入手,但用“第三性”视角看待女性的铁凝的写作,只是较真实地展示了女性生存层面
漏诊误诊易延误病情  抑郁是一种高患病率、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具有高自杀风险的精神疾病。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每年有20万人因抑郁自杀。全球每40秒就会有一个人因抑郁症自杀死亡,哈医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胡建教授说,这个数据绝不是耸人听闻。  胡建教授说,很多人症状轻微时根本不想来或不认为是患病,当重到一定程度才想起到医院就诊,而就诊时往往还会根据自己的躯体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