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篮瑶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广西金秀六巷村的追踪调查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47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最短的那一片木板决定了这个木桶的容量,同理,落后地区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多山地且发展较慢,东部多沿海沿边且发展较快。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研究西部高寒山区人们的适应与发展问题很有必要。西部山区大多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的聚居区,这些少数民族中的瑶族,自有记载起便被认为是世居深山的民族,其支系多且分布极广。中国的大部分瑶族人口都生活在广西,而广西的金秀又是瑶族支系聚居较多且较全的地域之一,素有“中国的瑶族研究在广西,广西的瑶族研究在金秀”之美誉。   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金秀大瑶山里有着五个共同繁荣的山区游耕民族支系,这里有利于开展各种调查,是一个很好的田野调查的实验基地。因此,追踪调查花篮瑶这个人口较少的山地游耕民族的生活方式变迁,用费先生总结的“微型社区研究”的方法进行“类型加比较”,了解他们在面对巨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如何接受与被接受,如何改变与适应,相信其价值不论是对该社区本身、还是对瑶族地区都会产生一定积极的作用。   本调查采用访谈及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花篮瑶聚居的六巷乡六巷村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等。结合本次调查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三个主要观点,即六巷花篮瑶生活方式变迁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从分离到融合,经济上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文化上从封闭到开放。   六巷花篮瑶进入大瑶山后一直以农业为其经济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工具的改进、经济作物的引进、科学技术的提高等重大变化,种植结构从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农、林、副并举。交通、水电、通信条件等硬件的改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来源、消费和休闲方式多样化。婚姻观念和形式逐渐与山外趋同,人口数量稳步提高,家人间互爱互敬,家庭的财产分配民主化。花篮瑶由最初血缘社会演变成规范的现代社会组织,其社会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石牌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转变。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原始宗教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信仰共产主义。六巷花篮瑶的教育由传统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转变为现代教育,并一直保持着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等良好的社会风气。居民间有了以财富而不是阶级来划分的等级观念,人们希望到城市里生活,但是对于如何适应新的城市生活表示担心。   本文认为六巷花篮瑶生活方式变迁的原因一方面是内因,由花篮瑶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另一方面是外因,由自然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等而引起。六巷花篮瑶生活方式的变迁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选择。六巷将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困难,同时又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前景光明。发展教育、求同存异、开展特色旅游等都将是六巷花蓝瑶将来发展的方向。
其他文献
当前,全球各国非常重视城市信息化的建设。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则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具体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天津城市的现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独特的宗教信仰文化,早已深深扎根于农民心中,其现状如何,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首先对民间信仰概念进行操作化处理,将民间信仰体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许多农民被迫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大量失地农民开始涌现。失地农民问题逐渐成为事关我国城市化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整个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小康社会的建成离不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治理模式是从乡村自治中衍变而来的村民自治,但实质上却是一种以精英为主导,普通村民有限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重塑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就政治领域而言,尽管中国人的政治价值观依然具有很强的权威主义特征,即政治顺从性的存在并未消失,但随着民众政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逼迫企业竞相打造不可模仿的优势竞争力。企业在致力于提高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同时,不断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员工团队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