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陆续出现许多环境问题,而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的青藏高原尤为突出。因此探讨青藏高原区域植被和气候演化,为现代区域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依据势在必行。参考青藏高原研究历史,地层孢粉与古植被类型关系密切,同时它是一种理想的气候记录的代用指标,其分布范围广泛,数据完整,是一种较理想的古植被与古气候重建手段。珠峰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平均海拔约4200m,具有青藏高原典型的气候和植被特征,而且地层孢粉数据丰富。因本文以孢粉分析为手段,以古植被和古气候变化为研究对象,探讨珠峰地区最近一次快速隆升阶段的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变特征及规律,通过分析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共收集到57个年龄在8MaBP以内的孢粉组合,所有孢粉隶属67科78属。大部分组合中的乔木孢粉占多数,孢粉含量多为50%-80%,灌木以及草本植物(含蕨类)孢粉只在个别组合内占据优势。(2)从古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功能型和古植被类型三个方面重建了古植被,同时重建了年均温、年降雨量等古气候参数变化过程。结合古植被类型、孢粉植物功能型以及气候参数变化趋势,将珠峰地区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化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1)晚中新世—早上新世,该阶段主要植被类型为暖温带常绿针阔混交林、寒温带常绿针叶林和温带落叶林;孢粉类型以针叶乔木占绝对优势,主要为广温带物种。气候参数方面,7MaBP时珠峰地区平均降雨量达到8MaBP以来的最大值,之后急速下降,而年均温则呈现多次上升下降变化;(2)晚上新世—中更新世早期,该阶段以寒温带常绿针叶林为主,寒温带混交林和暖温带常绿针阔混交林次之;针叶乔木优势减弱,灌木乘势增加,蕨类植物也开始缓慢增加。随着温度上升,冷温带植物占比下降,而暖温带植物含量则与温度和降水量呈现相同增长趋势,并在0.7MaBP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快速下降;(3)中更新世中晚期,古植被类型均为寒温带常绿针叶林,0.52 MaBP之后的大约30万年间,各种孢粉植物功能型指标和气候参数均无明显变化,珠峰地区环境处于稳定期;(4)晚更新世,该阶段出现了多种植被类型,包括寒温带常绿针叶林、杂类草草甸以及温带草原等;孢粉生活型等各类参数均出现明显变化,广温带、乔木、软阔叶植物孢粉占比急速下降,渐被灌木和草本植物孢粉代替。古气候方面,年均温也出现下降,而降雨量则小幅上升;(5)全新世早期,该阶段植被类型主要为暖温带常绿针阔混交林,另外还包括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和温带草原;乔木、广温带、针叶植物孢粉含量优势不再,各种植物功能型的孢粉含量百分比逐渐平衡。气温出现两次明显的升降,降雨量波动较小。(3)讨论了古植被对古气候参数的响应。古植物物种多样性方面,在降雨量值呈弱的负增长时古植物物种丰富度最低,而在年均温值呈弱的负增长时古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植物功能型方面,当年降雨量为1250mm时乔木植物孢粉含量最低,而灌木和草本植物孢粉含量达到最大值;当年降雨量分别为400mm和1300mm时,苔草植物和杂类草植物孢粉含量达到各自最低值;当年均温为6℃时灌木和草本整体孢粉含量达到最低,苔草植物孢粉含量则在8℃达到最低;当年均温值趋于稳定时时蕨类植物孢粉含量达到最大值;年降雨量越趋于稳定常绿植物孢粉含量越低;当年均温上升时,冷温带植物孢粉含量持续下降,而暖温带植物孢粉含量则持续上升;当年降雨量增加时耐旱植物孢粉含量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