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统治下女性难以逃脱的悲惨命运——《悲悼》女性视角解读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icafr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著名剧作家,他对美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家庭背景及其独特的人生经历赋予其成为一代戏剧名家的基本条件。自奥尼尔的作品问世以来,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成果斐然。本文以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为依据,试图从父权对女性生活影响方面对奥尼尔作品《悲悼》中的女性人物---克里斯汀及莱维尼亚的生活遭遇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女性在父权社会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及女性反抗压制所遭遇的困境。   首先引言部分是对全文进行的总体介绍,包括作家生平成就,前人对《悲悼》的文学评论,本文的研究视角及研究目的等。   第一章论述宗教与美国文学的渊源及宗教对剧中男性和女性人物的影响。基督教《圣经》的创世纪篇一开始就赋予男性统治女性的权利,在清教主义盛行的新英格兰,这种情况尤其严重,正常的家庭关系变得病态扭曲,剧中人物都被宿命论所困扰。   第二章分析海岛在女性意识复苏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并说明为什么男性无法从海岛中获取自由,完成解放;而自海岛归来,莱维尼亚思想发生了转变,她从海岛获取了追寻自由与幸福的力量。   第三章探讨《悲悼》女主角莱维尼亚由父权的维护者转变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女性原因及其为此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海岛之行让莱维尼亚的身心得到了解放,内在的女性意识得以复苏,她从内心理解并走上了母亲克里斯汀未完成的自由之路。   第四章论述《悲悼》中女性人物为争取自由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及其遭遇不幸的原因。母亲与女儿的命运由相互敌对到彼此认同,女儿的抗争作为母亲追求自由却未完成的延续,母女两人的命运反应出父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状态及她们无法逃脱的悲惨结局。作为女儿的莱维尼亚深陷绝境却充满了抗争的不屈精神,她最后以生的勇气面对比死亡更加严厉惩罚的抉择---将自己锁在鬼魂萦绕的孟宅直到孽债偿清,震撼了奥尼尔,也深深震撼了论文作者。虽然她们在追求自由与幸福的道路上偏离了自己的意愿,犯了罪,但是她们的抗争精神及莱维尼亚自我惩罚的勇气成为奥尼尔剧中反抗父权压迫女性的闪光点,感动且激励着读者。   最后是结论部分。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奥尼尔难免会流露出对女性的偏见,这就是为什么最初接触奥尼尔女性人物,会觉得她们面目可憎的原因。但是作为一个时刻关注人类命运的剧作家,通过对克里斯汀及莱维尼亚的生活遭遇的描述,表达了对女性的同情及理解。克里斯汀及莱维尼亚的经历并不是特例,而是反映了在父权制下所有女性的共同命运。  
其他文献
爱尔兰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塞缪尔·贝克特堪称20世纪文坛和戏剧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凭借两幕剧《等待戈多》(1953)声名鹊起,一跃成为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该剧的艺术成
测试效度是测试最重要的要素,亦是语言测试理论学家与从业者首要关注的问题。通过回顾测试效度概念的演化与测试效度的验证方法,本研究指出当前测试效度概念与测试效度验证方法
人类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符号,从古至今,刘于符号的研究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现代符号学起源于瑞士语言学泰斗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的实用主义,并于二
have+V-en这一英语动词形式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大部分的语言学家都认为have+V-en的意思是“完成性”,所以把这一形式命名为“完成时”或“完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