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本的要素,不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始终处于基础性的地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国内粮食基本上可以保持自给,然而近年来也需要大量进口粮食,2016年中国粮食的进口量高达2576万t,是世界上粮食进口最多的国家。在个别大国挑动事端,以损害中国利益为目的发动贸易战的当下,从全球粮食供需和贸易角度出发,探索半个世纪以来粮食流动空间格局的变化,对于洞察全球粮食的流动态势,及时调整中国粮食的贸易政策,应对国际事态的变化,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美国农业部1962年到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概念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粮食流动的空间网络形态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1962年到2016年,世界粮食的产量增加了 17.56亿t,年均增长2.09%,世界粮食的消费量增加17.03亿t,年均增长2.07%;(2)世界粮食的输出量增加了 3.45亿t,年均增长3.02%,其中美国、阿根廷和乌克兰等是主要输出地,中国、欧盟和日本等是主要输入地;(3)在粮食贸易格局的演变趋势上,贸易网络的出度和入度均有所增加,表明世界粮食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分布趋于分散化;(4)主要粮食贸易国家和地区的节点强度和标准权重熵等特征值差异明显。虽然美国粮食贸易的出度值最大,但是输出空间结构的均质性最弱,粮食出口国家十分集中,因而是其软肋;中国标准权重熵值较高,从各国进口粮食的比例相差相对较小,输入结构均质性较好,表明中国应对粮食危机和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较强。综上,本文研究探索了较长时段的粮食供需和流动格局变化规律,拓展了关于粮食的研究领域,为我国就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相关建议,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