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自旋系统中的量子纠缠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ke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是量子理论与现代信息科学、计算科学相结合所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现已成为物理学研究的热点。量子信息与计算科学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可以增进人们对量子力学的认识:另一方面,基于量子力学的密码技术、通讯技术、计算与存储技术将对国防、商业等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使得量子信息不能像经典信息那样可以被任意复制,这使得人们能够建立起绝对安全的量子密码系统。又如,利用量子态的相干叠加性,人们提出了量子并行算法,用以解决诸如大数因式分解等经典计算无法解决的问题,等等。 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在不断寻找并尝试各种能够实现量子信息处理过程的量子系统,如腔QED、离子阱、量子点、核磁共振等等,取得了很大进展。而实际应用的大规模的量子信息处理任务,需要在一种可扩展和易于集成的系统中实现,量子自旋系统就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备选系统。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很多基于自旋系统的量子信息处理方案,如量子计算、量子克隆、量子存储以及量子态传输等。而自旋系统中量子纠缠及其演化的研究则为上述应用提供理论支持,这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首先,我们研究了一维自旋系统在热态下的量子纠缠。我们知道,由于技术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一个实际的物理系统不可能总是处于其基态,而往往是处在某个温度的热平衡态下,所以研究热态下的纠缠对量子信息在实际条件下的应用非常重要。我们以XXZ模型为例,研究了一维自旋链中的两体热纠缠,并且给出了其纠缠临界温度随自旋链的格点数、格点自旋、各向异性参数以及外磁场强度而变化的规律。我们发现,(1)热纠缠的临界温度随着格点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小,最后会趋于某个固定值;(2)随着格点自旋的增加,临界温度呈近似线性的增长,这表明,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采用具有高格点自旋的系统是比较好的选择;(3)各向异性参数也会对热纠缠造成显著的影响,临界温度会随着各向异性参数的增加而减小,最后在接近于Δ=1的某点降为零;(4)外磁场同样会影响热纠缠的数值,但是不会影响临界温度的大小。 为了进一步讨论温度对量子信息处理过程的影响,我们研究了热态自旋链中的量子态传输,条处于热态下的自旋链作为量子信道将一个已知量子态从链的一端传到另一端。计算结果显示,传输中所能得到的最大保真度并不是随着温度增加而单调减小的,而是取决于最大允许的传输时间。我们也比较了热信道和基态信道在传输相同量子态时的保真度,发现基态信道并不总是优于热态信道。这些结论表明,热噪声虽然会对量子态传输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是灾难性的,态传输并不是必须要在非常苛刻的低温条件下进行。 最后,我们研究了自旋信道中量子纠缠的演化,发现在其演化过程中存在纠缠的突然死亡,并且得到了不同自旋链中纠缠死亡的参数区域。我们还讨论了存在外界环境时的纠缠演化,并且和没有环境的情形进行了比较,发现环境的出现将加快退相干的速度,进而使得纠缠死亡的区域面积变大。这些结果将帮助研究人员在量子信息处理过程中避开有害的纠缠死亡,或者对其加以利用。进一步,可以用外场来调控纠缠的演化,改变纠缠死亡的参数区域,这将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
其他文献
小波变换是一种信号的时间-尺度(时间-频率)分析方法,它在时频两域都具有表征信号局部特征的能力。这使小波变换在信号分析和傅立叶光学中非常重要,一个小波函数必须满足定域性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在量子信息学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量子纠缠态作为量子信息处理的基本物理资源,被广泛地应用于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量子隐形传态
氧化锌(ZnO)是具有高激子束缚能(60 meV)的宽带隙半导体(室温下约3.37 eV)。由于其特殊的压电、磁电、电光、声光等物性,而备受关注。最近几年来,稀磁半导体材料同时利用电子的
原子或分子团簇作为一种新的物质形态,它们的性质具有明显的尺寸依赖性,团簇结构与性质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具有重要作用。团簇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已引
在红外辐射度学和辐射定标研究过程中,对红外辐射源辐亮度的定标是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参量下转换实现红外辐射源辐亮度的绝对定标方法,它与传统定
本文采用直接快淬和熔体快淬+热处理法来制备(Nd,Dy,Pr)_2(Fe,Nb)_(14)B/α-Fe永磁薄带,研究了合金成分和制备工艺对该材料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在元素取代方面,我们利用Pr和Dy来取代Nd研究了不同成分的配比对样品磁性能的影响。在制备工艺方面,采用直接快淬和快淬+高温短时间热处理方法研究了制备工艺对样品磁性能的影响。采用XRD、VSM和SPM等实验手段对合金的相组成、微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