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化模式》英译汉研究——以外研社2015版为例

来源 :西安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rpiok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对《文化模式》进行汉译研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翻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生态翻译学不仅对翻译本质、过程、原则、评价标准和翻译方法做出新的阐释,并且构建了新的翻译学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  作为一个新兴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致力于从生态学的视角去描绘和阐述翻译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把原文与译语生态环境结合结合起来进行翻译,译语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原文。三维适应性转换通过译者对原文的字、词、句等方面的翻译来实现。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主要从词汇、修辞、句法这三个方面来实现的。文化维度的适应性转换主要通过对分析文化负载词、宗教词汇、神话故事的不同翻译策略来实现。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通过探讨译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翻译四种句式来实现。  《文化模式》是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20世纪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己被译成14种文字,有着广泛影响。然而,以往对《文化模式》的研究大都从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角度进行探讨,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文化模式》进行汉译翻译研究还实属罕见。本文以外研社2015版《文化模式》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适应性转换的视角,探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成功实现适应性选择和转换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分析外研社2015版《文化模式》汉译本是否最大程度适应了翻译的生态环境,使翻译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达到了最佳。  研究发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能够做出适应性选择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且能够翻译出整合适应度最佳的译文。该论文为外研社2015版《文化模式》汉译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旨在为文本翻译研究和实践有所贡献。
其他文献
美国通用机具公司 Lundahl 分公司研制的 Dualrower 型双行割草机,据称与任何其它结构的割草机相比时,能以较小的功率和较少的燃料,更快地收割各种牧草和饲料作物。其独特的
打开文件,叮叮猫姐姐看到了这样一篇作文——rn深深的记忆rn今年暑假,有一段特殊的经历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rn刚放假不久,爸爸给我报了一个“徒步走玄奘之路”的活动.听
期刊
在20世纪90年代,悉尼大学马丁教授等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即评价理论。该理论侧重从词汇层面来探究人际意义,分析语言使用者所表达的态度,情感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和环境理论哲学家,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学之父”。他一生呕心沥血
时光飞逝,我们已经在空中课堂上了快两个月的课了.在此期间,发生了不少窘事,比如:你们上过长达两个小时的体育课吗?rn“丁老师喊你来上课啦!”这节体育课的内容是跳绳.我一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