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对《文化模式》进行汉译研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翻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生态翻译学不仅对翻译本质、过程、原则、评价标准和翻译方法做出新的阐释,并且构建了新的翻译学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 作为一个新兴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致力于从生态学的视角去描绘和阐述翻译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把原文与译语生态环境结合结合起来进行翻译,译语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原文。三维适应性转换通过译者对原文的字、词、句等方面的翻译来实现。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主要从词汇、修辞、句法这三个方面来实现的。文化维度的适应性转换主要通过对分析文化负载词、宗教词汇、神话故事的不同翻译策略来实现。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通过探讨译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翻译四种句式来实现。 《文化模式》是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20世纪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己被译成14种文字,有着广泛影响。然而,以往对《文化模式》的研究大都从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角度进行探讨,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文化模式》进行汉译翻译研究还实属罕见。本文以外研社2015版《文化模式》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适应性转换的视角,探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成功实现适应性选择和转换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分析外研社2015版《文化模式》汉译本是否最大程度适应了翻译的生态环境,使翻译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达到了最佳。 研究发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能够做出适应性选择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且能够翻译出整合适应度最佳的译文。该论文为外研社2015版《文化模式》汉译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旨在为文本翻译研究和实践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