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经颅多普勒(TCD)、颈性眩晕的症状和功能评估表(The 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麦吉尔简式疼痛问卷表(MPQ)等为研究手段,深入研究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探讨养阳育阴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的疗效及可能的机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患者40例。按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养阳育阴法(A组)20例、局部取穴法(B组)20例。A组:用温和灸大椎穴和关元穴。B组取穴将根据颈部X光片所示颈椎椎体节段改变取相应双侧夹脊穴。每天一次,连续治疗10天。分别检测下列观察指标:(1) 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血管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等指标。(2) 采用颈性眩晕的症状和功能评估表,进行症状和功能评估。(3)采用麦吉尔简式疼痛问卷表进行疼痛评分。 结果:(1) 4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患者中有31例患者的TCD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加快,9例患者TCD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2) A、B组VBA即刻的Vs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VBA治疗后的Vs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VBA治疗后的Vs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后的V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 A、B组VBA即刻的Vm、Vd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VBA治疗后的Vm、Vd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VBA治疗后的Vm、Vd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后的Vm、Vd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AB两组的PI、RI值的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5) A、B组的BA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6) A、B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量表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后该量表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 A、B两组治疗前后疼痛量表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后的该量表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的TCD表现以VBA血流速度加快为主。 (2)两组方法均可改善本病患者VBA的血流速度; (3)两组方法对椎基底动脉血管的弹性和顺应性没有影响。 (4)两组方法均可改善本病患者的症状、体症,两组疗效无差异; (5)养阳育阴法能增加脑血流量,在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脑部症状方面疗效较好。局部取穴法在缓解颈肌痉挛、缓解颈肩痛方面效果较好。 (6)两组方法均可明显改善疼痛症状,但两组疗效无差异。 (7)养阳育阴法方法简便,易学易用,经济价廉,使用安全,易于被患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