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胸痛发作12h内就诊于空军总医院急诊科的83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时期56例非心源性胸痛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发病12h内采集血样本完成血小板参数、生化全套和心肌标志物等检测,以发作至采血的四个时间点分别对两组患者细分四个亚组,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段血小板参数的差异,观察两组患者12h内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利用ROC曲线评价心肌标志物、血小板参数在12h内对ACS的诊断效力,检验其适用性和影响因素,分析其与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发病12h内ACS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压积(PCT)明显减少,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明显升高(P<0.01),C反应蛋白(CRP)、随机血糖(GLU)、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2)各时间段血小板参数比较,在胸痛发作9h内,ACS组的MPV和P-LCR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LCR在9-12h依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发病12h内83例ACS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演变趋势:①MPV在发病3h内已迅速升至较高值,在ACS早期病程中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②PLT消耗时伴随PCT变小、P-LCR增加,这种协同变化与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吻合;③但5个参数12h内的自身数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56例对照组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演变则不出现上述规律。(4)ROC曲线分析表明:P-LCR的诊断界值为38.5%时其诊断ACS的灵敏度92.8%、特异度64.3%、曲线下面积(AUC)0.817、诊断符合率80.4%,MPV的诊断界值为11.05fL时其诊断ACS的灵敏度71.1%、特异度62.5%、AUC0.754、诊断符合率75%,二者的诊断诊断效力仅低于cTnI而高于CK、CK-MB和LDH。(5)Logistic分析表明:P-LCR、MPV是ACS的辅助诊断指标。(6)P-LCR、MPV、PLT等值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临床类型的ACS患者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7)有合并症的ACS患者P-LCR值高于无合并症者(P<0.05)。(8)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P-LCR、MPV与CRP呈正相关,PLT与CRP呈负相关。(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PV的影响因素是CRP和LDL-c,P-LCR的影响因素依次是高密度脂蛋白、GLU和CRP。结论1.ACS患者早期血小板参数的改变有其自身规律,它的变化与ACS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一致的,提示MPV、P-LCR等可以为ACS的早期判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MPV和P-LCR是ACS的早期辅助诊断指标,P-LCR升高是AC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至于二者对ACS患者远期预后评估及治疗疗效判定的能力有待于长期随访观察。2. MPV和P-LCR与CRP呈显著正相关,提示MPV和P-LCR可以反映炎症的严重程度,为抗炎治疗的疗效判定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