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已病理证实的肾癌病例影像学资料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的统计分析,评价①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肾癌诊断的应用价值;②各种影像学检查在肾癌术前分期上的意义;③螺旋CT在肾癌检查中的应用;④肾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对影像学资料较为齐全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9例肾癌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男性77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53.99±13.47岁。119例病例中有98例进行了KUB和IVP检查,93例做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17例进行了MRI检查,105例做了常规B超检查,25例做了DSA检查。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肾癌。除3例为穿刺活检证实外,其余病例均为手术病理证实。对肾癌的临床特征及各种影像学表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方法包括:配对资料与未配对计数资料记数t检验和U检验、X~2检验、双向有序R×C表的行与列相关分析(计算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有序表的线性趋势检验等。 结果:1.肾癌病人以男性居多,男:女为1.83:1。40岁以上患者占85.71%。48.74%的病例为体检偶然发现。症状以腰部胀痛不适和血尿为主,62.5%的血尿为间隙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2.66.39%的肾癌为透明细胞癌。93.28%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肿瘤包膜。73.11%的病例属Ⅰ、Ⅱ期。3.58.16%和23.47%的肾癌分别在KUB和IVP上无异常征象;IVP无异常和有异常征象两组病灶大小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4.肾癌在CT增强扫描上呈中度和显著强化者占90.32%;77.42%的肾癌在CT分型上为局限外突型;小肾癌和囊性肾癌分别占11.83%;肾癌病灶在CT增强上的强化程度与癌细胞排列方式密切相关;CT上癌肿边缘的短毛刺征强烈提示肾包膜侵犯(P<0.01);CT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1.40%;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之间呈非常密切的正相关关系(P<0.01)。5.MRI也能清楚地显示肾癌病灶,尤其对显示静脉侵犯具有优势;MRI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2.35%;MRI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之间也呈非常密切的正相关关系(P<0.01)。6.25例行DSA检查的病例中,肿瘤呈多血供11例、中等血供6例及少血供8例;所有病例均可见肿瘤血管及不同程度的肿瘤染色征象;DSA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6%。7.US均能发现病灶,且病灶多为混合回声;US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7.62%。 结论:1.肾癌以40岁以上男性居多;随着现代影像诊断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健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论文 中文文摘意识的加强,约半数的病人可在无症状 检发现,故早期可手术病例较过去明显僧多;肾癌以透明细胞癌为主;绝大多数肿瘤具有包膜*.对肾癌的影像学逾查中,IVP只能阎接显示肿瘤占位征象,巨显示率低,诊断价值有限;US R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目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应作为首选恤查;CT和MRI能亘接显示肿瘤内部结构及真周围僵况,并行适当分期,诊断价值最高,两者之一应列为肾癌的常规检查顶目Z DSA可直接显示肿樱血管,对区别民、恶性病变有很高价值,但作为刨历性逾查一般很少单独用于诊断目的,只在栓塞治疗前使用。3·嫖旋CT具有日描肘间短及簿层重建等优点,,“可获得清晰的初、静脉僧强图像,能更好地显示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了对肾癌的诊断准确性和分期能力。肾癌的螺旋CT常规扫描必须包括平扫、增强后的皮髓质期、肾实质期或/和肾盂排泄期日描,才有利于发现病灶及综合反映肿攒特征。4.肾癌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细胞类型及结构有密切关系。实性和小管状排列的肿攒细胞因内部血管丰冒往往强化明显;癌肿边缘的短毛刺征多数屑况下提示肾包瞳有侵犯;肾癌细胞类型与CT分型间没有必然联系;肿厘边缘形态与肿瘤包瞟的有无及完整性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