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北缘二郎洞增生杂岩变形特征分析与变形环境探讨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北缘二郎洞地区出露一套包含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岩性的增生杂岩。然而前人对于该套增生杂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组成及形成时代上,对其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变形时代缺乏研究,这制约了对于柴北缘构造演化的研究。  野外详细的地质调查表明,二郎洞增生杂岩主要由条带状混合岩、变粒岩、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绿泥石石英片岩、花岗片麻岩等组成,并发育有两期构造变形作用(D1、D2)。D1期变形发育区域透入性的面理(S1,232°∠49°)、S-C组构、σ和δ型旋转碎斑、剪切褶皱等韧性剪切标志,指示为兼具逆冲分量的左旋走滑剪切,并出现L构造岩和LS构造岩,其中L构造岩中矿物拉伸线理的倾伏向约为142°,与柴北缘构造带延伸方向一致,倾伏角一般在2°~54°;D2期变形发育S-C组构、膝折构造等韧性剪切标志,指示为兼具正断特征的右旋走滑剪切,出现的范围相对较小,并局部改造了早期剪切作用。  通过对L构造岩以及侵入其中的未变形次安山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它们的结晶时间分别为457Ma和406Ma,限定L构造岩变形的时代可能介于457~406Ma之间。根据长石、石英等矿物的变形形式,估计L构造岩的变形温度在470℃~500℃之间,应形成于地下12~14km深处。在构造特征分析和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柴北缘早古生代岩浆活动时代构架,认为二郎洞地区L和LS构造岩的原岩可能是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增生过程中形成的早古生代弧花岗岩,而D1期构造变形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柴达木-东昆仑板块和祁连陆块之间发生的斜向碰撞活动中;D2期变形的形成可能与后造山伸展作用有关。
其他文献
古浪断裂东段至罐罐岭断裂区域上位于青藏块体东北缘的前缘地带,大地构造属于北祁连活动断裂带北支断裂的中段。北祁连活动断裂带位于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青藏块体所
储层预测研究是一项服务于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的油藏地质综合评价技术。近20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储层预测研究已成为正确客观认识、评价油藏、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效益的一项
该论文应用大量的地震、测井、钻井等基础资料,在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的理论指导下,研究了真武断裂带东部的断裂特征、断层活动性和构造演化阶段。   在井约束下对研究区三
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在井网加密后进一步表现出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发育、储层含凝灰物质、非均质性强,这些地质特点导致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除贝16主体区块和贝14区块腹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