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螺旋藻因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及微量元素,已被成功开发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生产,但随着螺旋藻应用领域的扩大,功能藻株的需求也随之加强,为了获得优良藻株本课题组进行了连续三年的水样采集,对样品的显微观察发现,螺旋藻、节旋藻在渤海海滨及其周围内陆湿地广泛存在。但由于尚未找到有效的藻株富集方法,且挑取单藻丝进行纯培养常常遭到失败,致使一些水样中的螺旋藻、节旋藻藻株丢失,未能获得纯培养,推测藻株的生长受到了水样理化环境的影响,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纯培养藻株,2015年7月-2015年9月,对海岸线较长、湿地类型比较多样化的渤海湿地及周边水域进行了细菌、蓝细菌和真核微型生物多样性分析,一方面对分类结果进行补充分析,另一方面为富集条件的选择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渤海湿地及周边水域的18个采样点水样的螺旋藻进行计数,发现不同来源水样中螺旋藻的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当水样TN和TP分别在4.9-15.8 mg/L和0.1-0.63mg/L之间时,适宜螺旋藻的生长。2.通过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18个采样点中细菌的优势类群为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硬壁菌门(Firmicutes);真核微型生物的优势类群为轮形动物门(Rotifer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绿藻门(Chlorophyta);蓝细菌在属的水平上优势类群为聚球藻(Synechococcus)、微胞藻属(Microcystis)、Halanaerobacter、浮丝藻属(Planktothrix)。分析18个样品中微生物样性差异,河北北戴河湿地(B1)细菌物种丰度最高,辽宁盘锦红海滩度假村周边天然湿地(L1)细菌种类多样性最大,内蒙古巴哈尔北湖(N2)的细菌多样性和物种丰度均最低;河北北戴河湿地(B1)真核微型生物物种丰度最高,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天然湿地(T5)真核微型生物物种多样性最高,内蒙古科研镇天然湿地(N5)的真核微型生物物种丰富度最低,内蒙古巴彦淖尔碱湖(N4)的真核微型生物物种多样性最低;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天然池塘(T5)蓝细菌物种最丰富,北戴河湿地(B1)蓝细菌多样性高于其他地方,内蒙古索贝尔湖(N3)的蓝细菌丰富度、多样性低于其他样点。通过测定18个样品的环境因子,发现其与蓝细菌群落分布相关性由高到低依次是:COD、总氮、pH、氨氮、叶绿素a、DO、温度、盐度、总磷。3.以实验室保存和本人分离纯化的98株不同来源螺旋藻、节旋藻为对象,采用细菌通用引物和蓝细菌特异引物对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从基因序列的变异位点和平均G+C百分含量来看,蓝细菌特异引物扩增的16S rRNA基因比细菌通用引物扩增的16S rRNA基因的序列变异程度大,表现出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两种引物构建的系统发育NJ树将螺旋藻、节旋藻分为三个类群,但是细菌通用引物扩增的16S rRNA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中,藻株TJJ1、TJBC1、TJBC2、TJBC3、TJBC7-4、TJBC8、TJBC14-2、TJSD1属于节旋藻属,但在基于蓝细菌特异引物扩增的16S rRNA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它们属于螺旋藻属。与本课题组前期其它指标分子的分类结果比较发现基于psb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藻株TJBC1与F-1070、F-351、F-904-2聚集在一起,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特征指数的系统发育树中,TJBC3与F-351、F-1070聚集在一起,且扫描电镜结果从形态方面也证实了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因此作者认为采用蓝细菌特异引物扩增其16s rRNA基因,依据该序列同源性区分螺旋藻、节旋藻更准确。4.选取温度、氨氮、pH、总氮4个因素,设置实验室培养、天津、山东、河北、内蒙环境条件,发现实验培养条件下各藻株的生物量最高,其次藻株来源地的条件更适合其生长繁殖,因此,在螺旋藻实际生产中,要结合藻株来源地的环境和养殖成本,综合分析获得最适的养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