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诗人阎尔梅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ght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阎尔梅是清初遗民诗界具有独特个性和鲜明创作特性的诗人。他于明清鼎革之后不惜抛家舍业,四处奔波联络抗清志士。他的诗文作品多表达自己的故国之情,因反清思想明显而屡遭禁毁,现存张相文编辑的《阎古古全集》六卷,其中诗五卷,共1794首;文集一卷。历来对其诗歌的评价各不相同。本文试图对阎尔梅的生平与思想、遗民身份、诗歌内容与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证,以求展现一个真实的阎尔梅。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阎尔梅在明末清初的地位以及古今学者对他诗文的评价。第一章介绍阎尔梅的生平与思想。本章先介绍阎尔梅的家世,通过分析得出阎尔梅慷慨好义、狂放不羁、坚韧善良的品格与他的家族遗传和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接着阐述了阎尔梅的生平经历。阎尔梅才华横溢,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满腔热情,虽仕途遭挫,依然乐观积极。明亡之后,面对支离破碎的河山、流离失所的百姓,他毅然选择了反清复明的道路,虽最终未获成功,但其反清之志至死不渝。最后对阎尔梅所受的儒家思想、持有的文学思想以及阎尔梅思想的变化进行分析。第二章介绍阎尔梅作为遗民的生存方式及他对新朝的态度。作为遗民,本身就没有选择自己生存方式的自主权。身处明清鼎革之际的阎尔梅选择祝发为僧,一方面是由于不愿屈服于清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抗清之便。可以说,对于清廷,阎尔梅自始至终都没有接受,他始终以大明人自称,拒仕清廷。但他对仕清者的态度却因人而异。对那些谄媚者或清廷官员他极度厌恶,而对那些被迫降清者他表示理解甚至是同情。第三章介绍阎尔梅的诗歌内容。本章分为五节,将阎尔梅的诗歌作品分为“诗史”之作、山水纪行之作、咏史怀古诗、与朋友诗、与家人诗五大类。“诗史”之作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再现了明清鼎革之际,百姓流离、山河破碎的社会现实。山水纪行之作以明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阎尔梅正是青春年少,满腔热情,又以恩贡入京,得意之情自不待言,在山水诗中主要呈现的是一种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明亡之后,满目疮痍的祖国江山,让他痛心不已,他将满腔的爱国之情融进诗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咏史怀古诗中,阎尔梅借所吟咏的对象或表达对明朝故国的怀念之情,或抒发对清廷的不满之情,或表白自己誓不降清的志节。与朋友诗中既有与志同道合者的互相砥砺,又有与贰臣之间的交接。与家人诗展现了阎尔梅铮铮铁骨之外另一感情层面,他作为人子、人夫、人父,也是有万般的不得已,其中尤以其悼亡诗写得感人至深。第四章介绍阎尔梅诗歌的艺术成就。阎尔梅的性格狂放不羁,故其诗歌也往往呈现出雄奇豪放的气势。而亡国之恨使他悲愤郁结,反映到诗歌之中就有一种沉郁苍凉之感,晚年归家后,也有一些较为清新自然的诗作。阎尔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他借古圣人贤士抒一己之情。另外,阎尔梅的诗歌创作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本文以其悼亡诗为例加以阐释说明。第五章介绍阎尔梅与山东的不解之缘。阎尔梅的一生都与山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生于山东,明亡后为反清复明而参加山东榆园军。他多次为联络抗清志士而经过山东,并与许多山东人结为挚友。结语部分总结全文。
其他文献
<正>腕关节扭伤是常见的疼痛性疾病,保守治疗有时效果不满意。2011年4月~2012年4月,应用冲击波治疗仪治疗腕关节扭伤患者44例,经3个月随访,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
<正>以上分析说明,洞庭湖区腹地的优势是水域经济,是土地经济,是生态农业经济,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轻工食品经济,且这些又都具有低碳经济的优势。而从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
会议
关於“八病”的提出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从来是研究中古诗歌,尤其是齊梁诗歌所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学界普遍认为“八病”由南朝梁沈约提出,指五言诗创作应富避免的八项
本文以张寅彭、强迪艺编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清]法式善〈梧门诗话〉合校本》为文本,利用诗歌美学基本原理,对法式善《梧门诗话》美学追求进行探讨。法式
目的:探讨前庭自旋转试验(VAT)在耳源性眩晕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确诊的129例耳源性眩晕患者进行VAT及冷热试验检查,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VAT检查结果异常者89
洛克菲勒基金会是由约翰·D.洛克菲勒于1913年捐款创建的。在造福全人类的宗旨下,历经了重点捐助医疗卫生、农业等自然科学向重视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过程,为美国的医疗卫生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中创作力最为旺盛的作家之一,也是引起颇多争议的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作品因其内容庞杂、揭示人物精神深邃而受到广泛关注。批评者或从社会的、历史的、人性
乾嘉时期,蒙古族诗人、国子监祭酒法式善积极主持诗话编选活动,历时20余年编订《梧门诗话》十六卷,是书收录诗人、诗作数量多、地域广,且无门户之见,兼收众长,在这一时期的诗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响应中国政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赴朝参战。抗美援朝文学与抗美援朝战争相伴而生,是战争背景下特殊地域的文学产物。它具有战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