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所需的资源无法准确预测,需要通过动态的组织资源流动来持续发展并保持竞争力。由关系主导,组织成员间以照顾彼此感受、维持情感共通为主旨开展日常性互助行为,不仅从当前关系实践中获得所需要的,而且能够不断利用当前关系情态为下一刻的未知情境创造可用的资源及其获得的可能性。 本文运用质性研究和微观民族志方法,探究互助行为对组织资源流动的作用机制,从而以资源流动的视角描述组织恢复力。研究者深入沈阳某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调研,实地观察、记录企业员工的日常交往与实践活动情况,并运用扎根理论整理数据,提出三种互助类型,并分析不同的互助行为方式对组织资源流动的作用机制以及关系在其中的影响。 通过对研究对象分析发现:第一,任务驱动的员工间互助行为有利于工具性资源的获取,人情与社会身份驱动的互助行为有利于工具性与情感性资源的获取;第二,互助行为由关系主导,关系较亲密的组织成员间比较容易发生互助行为,并且关系亲疏不同,资源付出与获取的程度也会不同,同时地位差距较小、关系较亲密的组织成员间更容易获取情感性资源。研究表明,遵循根植于日常组织活动的战略性实践逻辑,组织成员跟随关系展开的互助行为既有利于解决当前困境,促进组织当前生存性资源的获取,又在关系维系的过程中保证了未来发展和获得资源的可能性,并且在资源流动的过程中提高了组织恢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