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多日低剂量氯胺酮输注对预防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影响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围术期多日低剂量氯胺酮输注对乳腺癌手术患者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PMPS)的影响。  方法:66例乳腺癌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氯胺酮组(K组),n=33。K组患者术前1 d开始每天接受氯胺酮0.5 mg﹒kg-1稀释至250 ml0.9%生理盐水输注1.0 h,连续7 d。C组患者给予同等剂量0.9%生理盐水。两组患者手术中均采用全凭静脉全身麻醉,给予咪唑安定、舒芬太尼、丙泊酚和维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后行间歇正压通气,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麻醉苏醒后转至麻醉后恢复室(PACU)观察并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镇痛。入PACU时、术后4 h、术后24 h及术后(2~5)d记录患者疼痛VAS评分和镇痛药需求量以及术后5 d医院焦虑抑郁评分(HADS)。随访患者6个月,对患者术后3 m、术后6 m时PMPS发生率及疼痛程度、疼痛部位进行评估,分析影响PMPS的相关因素,同时测量患者HADS。  结果:K组患者入PACU时、术后4 h、术后24 h及术后(2~5)d疼痛VAS评分均低于C组,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术后各时段所需镇痛药的消耗量亦均低于C组,有显著差异(P均<0.05)。随访6个月,C组失访2人,K组失访1人,K组术后3 m、6 m时PMPS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25% vs52%, P=0.030)、(22%vs45%,P=0.050)];术后3 m、6 m两组PMPS患者中疼痛程度 VAS>3的比例、疼痛部位方面比较均无差异(P均>0.05);分析显示乳房切除术后各时段高VAS疼痛评分是其发生PMPS的显著相关因素(P均<0.05),而年龄、体质量、术后放化疗情况对是否发展为 PMPS无显著影响(P均>0.05);K组HADS显著低于C组(P均<0.05)。  结论:围术期连续多日低剂量氯胺酮输注能有效降低乳腺癌术后PMPS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较突出的社会现象之一。流动人口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过程的重要力量,而且这一庞大的特殊人群也给城市公共卫生和社会管理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