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FDM系统中基于数据扰动技术的物理层加密方案研究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1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理念的提出,互联网业务进行了极速扩张,数据总量的规模也呈爆炸般的增长,这给通信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速率、带宽等性能更好的通信技术来支撑网络数据的传输,满足互联网业务的需求。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Coherent Optical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CO-OFDM)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高、能够有效抵抗光纤通信系统中的色散和偏振模色散等特点,成为未来的光纤传输系统的主要技术之一。与此同时,随着数据量的飙升,数据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个人隐私数据若是大规模的被泄露,将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目前对网络的安全性有着很多的讨论,学术界也提出了各种安全性增强方法。但是从使用成本、复杂度以及安全性等多方位进行考虑,在物理层进行安全性增强是最具有潜力的方式。因此本论文中主要对CO-OFDM系统的物理层加密技术进行研究。在物理层上对通信系统进行加密具有多样性,方式十分灵活。在CO-OFDM系统中,从设计灵活以及不额外增加硬件成本的角度来分析,本论文选择在电域中对信号进行数据扰动从而实现数据的加密,这同时也是结合了 OFDM信号的特性,易于进行数字信号处理。本论文在调研其他加密领域中的算法之后,基于数据扰动技术对CO-OFDM系统的数据进行加密,从而提升其安全性。加密的核心为数据扰动,根据对数据进行扰动的位置不同从而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加密方案。方案一为基于2D-SCL映射和布朗运动的物理层加密方案,使用2D-SCL映射和布朗运动数学模型对CO-OFDM系统的频域数据进行数据扰动加密,而方案二为基于超混沌映射和DNA动态编码的物理层加密方案,使用了 4D-Chen超混沌映射和DNA编码技术对CO-OFDM系统的比特数据进行加密。通过仿真系统和实验分别验证两种方案的可行性,并确保在不影响通信性能的前提之下,使两个方案密钥空间均在1090以上,能够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在确保密钥空间的前提下对信号的传输性能进行研究,不因加密而对信号的传输性能造成破坏。之所以通过数据扰动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加密,目的是将一些强随机性的序列引入到原有的信号序列之中,从而扰乱原有的信息序列相关性,达到数据扰动的目的,对原有的信息起到加密的作用。而强随机性的序列由于具有强随机性和高度的不可预测性,因此将会直接导致不法窃听方直接窃取信息的难度也明显增加。
其他文献
为了减少地铁铝合金型材缩尾废品,试图找出最适合该地铁型材的模具设计和挤压工艺,提高地铁铝合金型材的成品率.从模具结构和挤压工艺角度出发对6005A地铁铝合金型材挤压缩尾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保证模具强度前提下,上模越薄越能防止缩尾的发生;焊合室深度对缩尾有重要的影响,在保证型材力学性能的前提下,焊合室深度越浅越好;挤压速度变慢可以有效减少缩尾的发生.对于该地铁型材,上模200 mm、下模170 mm、焊合室深度40 mm的模具结构设计,再配合上模添加焊合室、下模焊合室斜面及入料口阶梯式沉桥设计是最佳的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物联网等技术的结合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如何保障上传到区块链上的物联网数据可证可信的问题。本文将研究并实现一个可信的物联网数据采集平台,将物联网数据及数据所对应的证明信息上传至区块链端,达到数据可证可信的效果。该平台的研究主要包含可信平台的建立、可信物联网数据上链及可信物联网数据采集平台的实时监控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1)链下可信平台的建立。本文基于I
对氯化氢生产及输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造,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了下游用户氢气排空的风险.
半导体纳米线因其准一维结构特征和优异的物理特性被认为是新一代光电子器件的理想结构单元。GaAs纳米线具有直接带隙和高的电子迁移率,且可实现高质量纯相生长,在高速高响应光探测器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然而目前GaAs纳米线光探测器的发展很不成熟,器件原理和制备工艺等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围绕单根GaAs纳米线光探测器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仿真研究了纳米线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