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话分析一直是近几年来的研究重点。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Harvey Sacks,Emanuel Schegloff和Gail Jefferson提出了会话分析。此后,关于话轮转换系统,其中包括话轮构建机制,话轮分配机制以及话轮转换规则的研究不断展开。然而,对于会话中话轮控制策略的研究却为数不多,而对于英语本族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话轮控制策略的对比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因此,本文将具体分析英语本族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话轮控制的使用策略。本文以会话分析为理论依据,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语本族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采用了什么会话控制策略?2在会话控制策略的选择上,英语本族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有什么不同点?3这种不同选择的原因是什么?本文数据来源于英语本族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日常对话,以120分钟的跨文化交流语料为基础,将其转写成文本形式,然后从放弃话轮、要求话轮和保持话轮三个方面分析出英语本族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谈话中所使用的话轮控制策略。本篇论文中,作者采用定性分析来分析转写的语料并采用t值分析来检测英语本族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间会话控制中九项内容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放弃话轮方面,会话参与者主要使用了包括点名,相邻对,总结式表达三种言语策略,以及发出示意手势,手部及身体的放松、降低声音等非言语策略。第二,在要求话轮方面,会话者通常采用打断和不停顿的紧接着发话两种言语策略,并且根据打断者的目的,将打断细分为五类。要求话轮的非言语策略包括深呼吸,清嗓子,调整坐姿和眼神接触等,但是它们通常只作为辅助策略。第三,在保持话轮上,会话者使用了话语标记语、预留伏笔、重复、搪塞语四种言语策略,以及在非言语策略方面,避免目光接触、减少明显停顿、提高音量等策略都是经常被用来保持话语权的手段。此外,本文还将英语本族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话轮控制策略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出较大差异。在放弃话轮方面,英语本族语者主要采用了点名,相邻对的言语和总结式表达策略以及全部三种非言语策略,而中国英语学习者更倾向使用点名的言语策略。在要求话轮方面,英语本族语者采用了全部五种打断方式,且使用频率高,成功率也高,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只采用了其中三种,且使用频率低,成功率更低。在保持话轮方面,英语本族语者在四类言语策略的使用数量上都超越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但幅度相对不算太大。最后,根据以上差异,作者从Hofstede的文化价值角度出发,分析了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美国价值观中,个人主义,低权利距离和低不确定性规避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中国价值观中,集体主义,高权利距离和高不确定性规避因素盛行。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影响了英语本族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话轮控制策略上的不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