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胃运动亢进和抑制模型,针刺足三里穴,观察胃内压及胃窦和中缝大核(NRM)的P物质(SP)、胃动素(MTL)的变化,探讨针刺足三里穴调节胃运动与中缝大核的关系。方法50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A空白对照组,B胃运动亢进组,C胃运动抑制组,D胃运动亢进+针刺组,E胃运动抑制+针刺组。采用气囊法连接MP150-多导生理信号记录仪记录胃运动波,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胃窦组织中SP及MTL含量,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缝大核中SP,及MTL,的表达。结果大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后,胃运动波幅和频率均无显著变化。大鼠尾静脉注射胃复安后胃运动波波幅增高,频率无明显变化,胃运动处于亢进状态,胃窦组织中的SP、MTI含量不同程度上升,中缝大核中SP表达下降,MTL表达上升。胃运动处于亢进状态时,针刺“足三里”可使其胃运动波波幅下降,频率变化不明显,胃窦组织中的SP、MTL含量不同程度下降,中缝大核中SP表达上升,MTL表达下降。而大鼠尾静脉注射阿托品后胃运动波波幅下降,频率减慢,胃运动处于抑制状态,胃窦组织中的SP、MTL含量不同程度降低,中缝大核中SP表达增高,MTL表达下降。胃运动处于抑制状态时,针刺“足三里”可使其胃运动波波幅增高,频率加快,胃窦组织中的SP、MTL含量不同程度上升,中缝大核中SP表达下降,MTL表达上升。结论(1)针刺足三里对胃运动具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2)中缝大核中的SP、MTL参与针刺足三里调节胃运动的过程,且中缝大核中SP对胃运动调节起抑制作用,而MTL对胃运动调节起促进作用。针刺足三里调节胃运动可能机制为:针刺信号通过神经传递诱导中缝大核中SP、MTL释放,调节胃窦组织中SP、MTL含量变化,从而对胃运动产生促进和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