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滨海盐土质量演变特征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2666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涂围垦是沿海地区解决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缺乏的重要途径。围垦时间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土壤肥力直接的影响因素。在浙江上虞,研究不同围垦时间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其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为建立滨海盐土土壤肥力特征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选取不同围垦年限(1950年、1974年、1976年、1994年和1996年)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蔬菜地、棉花地和水稻田)的土壤,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s)和定量PCR,研究了滨海盐土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的变化特征,取了以下结论:1)随着围垦年限的增加,水稻田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0-40 cm土层上均减少。在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1990年代围垦的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0-20 cm土层上最高,1990年代围垦的水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20-40 cm土层上最高;1970年代围垦的水稻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0-20 cm土层上最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1970年代围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随之降低,棉地土壤速效钾含量随之增加。2)随着围垦年限的增加,水稻田和棉地土壤硫酸酯酶活性在0-20 cm土层上增加,其中1976年围垦的水稻田土壤磷酸酶和β糖苷酶在40-60 cm土层上最高,分别达到113.1μg/g·h、45.25μg/g·h。在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1990年代围垦的土壤硫酸酯酶活性在0-40 cm土层上水稻田高于菜地和棉地;1970年代围垦的水稻田土壤磷酸酶活性在0-60 cm土层上高于菜地和棉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3)随着围垦年限的增加,水稻田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细菌、G+菌和G-菌(PLFAs)在0-20 cm土层上逐渐增加。1976年围垦的水稻田土壤微生物总量在0-20cm土层上最高,达到2.77 nmol/g。在三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1990年代围垦的土壤微生物量细菌(PLFAs)在0-20 cm土层上菜地>棉地>水稻田;1970年代围垦的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PLFAs)在0-20 cm土层上水稻田>棉地>菜地。随着土层深度的不断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逐渐降低。4)随着围垦年限的增加,棉地和水稻田土壤AOA和NOSZ基因相对表达量在0-20 cm土层上下降,其中1976年围垦水稻田土壤AOA、AOB、NIFH和18S基因表达量最高。在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稻田土壤AOA和NOSZ在20-40 cm土层上较高,棉地土壤AOA、NOSZ和18S基因在40-60 cm土层上最高。菜地土壤所有基因随土层变化不明显。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脱氢酶活性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98。土壤细菌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速效钾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其他文献
本论文应用Esri公司的Mapobject组件,在Visual Basic编程环境下,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和福建省农用地(耕地)分等技术方案的规定,以龙海为列,为解决耕地分等过程众多问题,进行基
为了促进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和学术期刊事业的发展,增进行业内的学术研究、信息交流和友好互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决定举办“2012年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编辑业务培训暨学术发展前沿报告会”。报告会由哈尔滨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承办。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的主题和内容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及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抓住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和数字化发展
本文应用中子仪和负压计技术对在红壤丘陵区复合农林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作了为期一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作系统和复合系统中,无论是土壤水分含量还是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