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涂围垦是沿海地区解决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缺乏的重要途径。围垦时间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土壤肥力直接的影响因素。在浙江上虞,研究不同围垦时间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其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为建立滨海盐土土壤肥力特征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选取不同围垦年限(1950年、1974年、1976年、1994年和1996年)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蔬菜地、棉花地和水稻田)的土壤,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s)和定量PCR,研究了滨海盐土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的变化特征,取了以下结论:1)随着围垦年限的增加,水稻田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0-40 cm土层上均减少。在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1990年代围垦的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0-20 cm土层上最高,1990年代围垦的水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20-40 cm土层上最高;1970年代围垦的水稻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0-20 cm土层上最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1970年代围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随之降低,棉地土壤速效钾含量随之增加。2)随着围垦年限的增加,水稻田和棉地土壤硫酸酯酶活性在0-20 cm土层上增加,其中1976年围垦的水稻田土壤磷酸酶和β糖苷酶在40-60 cm土层上最高,分别达到113.1μg/g·h、45.25μg/g·h。在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1990年代围垦的土壤硫酸酯酶活性在0-40 cm土层上水稻田高于菜地和棉地;1970年代围垦的水稻田土壤磷酸酶活性在0-60 cm土层上高于菜地和棉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3)随着围垦年限的增加,水稻田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细菌、G+菌和G-菌(PLFAs)在0-20 cm土层上逐渐增加。1976年围垦的水稻田土壤微生物总量在0-20cm土层上最高,达到2.77 nmol/g。在三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1990年代围垦的土壤微生物量细菌(PLFAs)在0-20 cm土层上菜地>棉地>水稻田;1970年代围垦的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PLFAs)在0-20 cm土层上水稻田>棉地>菜地。随着土层深度的不断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逐渐降低。4)随着围垦年限的增加,棉地和水稻田土壤AOA和NOSZ基因相对表达量在0-20 cm土层上下降,其中1976年围垦水稻田土壤AOA、AOB、NIFH和18S基因表达量最高。在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稻田土壤AOA和NOSZ在20-40 cm土层上较高,棉地土壤AOA、NOSZ和18S基因在40-60 cm土层上最高。菜地土壤所有基因随土层变化不明显。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脱氢酶活性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98。土壤细菌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速效钾之间相关性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