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社会福利的分析可从规范分析及实证分析两方面进行。经济学对社会福利的研究,在实证研究中更多的关注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在规范研究中则更多的从制度上关注社会福利。狭义的社会福利主要反映在其经济内容方面,研究方法也多以实证研究为主,其在分析中以经济福利作为社会福利的近似替代。广义的社会福利的研究,还包括其与社会伦理、社会规范相关的内容,研究方法也多以规范研究为主。 本文对福利经济学几个基本研究范畴进行了归纳。它们包括:社会福利与经济福利;平等与效率;社会福利函数;收入分配与经济平等;公共物品及其外部性以及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 目前在评估福利水平时存在两个理论误区,一是多以GDP指标以及利用外资指标来衡量。但是,单纯的GDP增长数据或引进利用外资的数额,只考察了经济的效率方面,却不能全面地反映一国的福利水平。二是相关的研究发现,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都有较高的基尼系数值,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是由于经济增长的乏力导致这些国家的分配不均,还是由于分配不均而使其缺乏经济增长活力?这一现象是否可用Kuznets倒U型假定来加以解释? 本文认为:对一国福利的考察,除经济发展指标外,还应结合社会公平指标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来进行。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分配不均现象,需要运用FSD方法、SSD结合MPS方法及子群分解方法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把握社会状态,并据此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 本文数理工具的运用主要集中于第2编各章及第4章和第10章中。在数理分析方面,文章力求避免使用较复杂的工具进行相关研究,一般难度不超过约束条件下求最大化,只是在第8章的有限界期均衡分析、第9章中的随机分析及第10章的动态分析中有些例外。 本文总计3编15章。第1编介绍了社会福利与经济平等基本理论及竞争均衡理论在福利经济学中的应用,讨论了对社会状态进行估计的相关方法,并对中国收入分配现状进行了统计描述。第2编从人力资本规划、技术创新、厂商积极性、资产价格等方面研究完全竞争市场中经济福利的动态,并通过对不同政策的福利测算,研究政策选择中的优化问题。第3编研究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其与中国社会福利持续改善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本文从理论分析与数理方法的结合上,致力于中国经济福利的动态与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改善研究。其主要创新在于:①首次明确区分了社会福利与经济福利,给出了基本定义及研究范畴,并赋之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数理分析模型。②运用理论分析和数理方法,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上,系统分析了微观经济中的人力资本规划、技术创新,厂商积极性以及资产价格的确定等影响社会经济福利的因素,描述了其动态特征。③结合国家竞争能力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研究考察社会福利问题,提出对未来社会福利状态正确预期的基本观点。④研究了估计社会状态的各种可行工具,并利用上述状态判别工具,解释了目前中国的开放程度及与社会福利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