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联合刺血对活动期瘀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来源 :安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刺血疗法对活动期瘀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艾灸联合刺血疗法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60例瘀血痹阻型RA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成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以来氟米特片口服,20mg/次,每天一次;治疗组在观察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联合刺血疗法。艾灸具体方法:对“足三里”、“肾俞”、“血海”进行温和灸,每隔1天艾灸1次,1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8周;刺络放血具体方法:对“曲泽”、“委中”以及肿痛关节局部的瘀点、瘀络进行刺血治疗,每周刺血1次,持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并比较两组主要临床症状(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评分及患者对关节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实验室指标(理化检查: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疗效,并比较作为安全性观察指标的一般常规检查及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试验共计完成病例数为57例,脱落及剔除3例,最终观察组完成28例,治疗组29例。一、主要临床表现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压痛数、肿胀数及晨僵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观察组(P<0.05)。二、实验室指标比较1理化检查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治疗组ESR、CRP、R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除RF外其余指标亦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观察组(P<0.05)。2炎性因子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IL-1β、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观察组(P<0.05)。3凝血指标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治疗组FIB、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观察组上述指标有所下降但降低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观察组(P<0.05)。三、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积分改善优于观察组(P<0.01)。四、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显效3例,进步1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1%(27/29);观察组显效0例,进步6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7.8%(19/2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经校正χ2检验比较P=0.038(P<0.05)。结论:1.艾灸联合刺血治疗能明显改善活动期瘀血痹阻型RA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凝血功能,提高西药治疗RA的临床疗效。2.艾灸联合刺血治疗RA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目前慢性肾衰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因现代医学治疗上缺乏理想治疗措施,所以结合传统中医药优势,优化综合性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观察参芪地黄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肾衰CKD3-4期脾肾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综合施治提供经验与参考。方法:本研究拟收集2019年11月01日至2020年11月30日就诊于芜湖市中医医院肾内科住院部及门诊的慢性肾衰竭CKD3-4期,证属脾肾气阴两虚证的患者。共
1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法干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前后的中医临床证候、甲状腺激素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评价健脾益肾法治疗甲减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并且与正常健康人比较,了解骨代谢指标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健脾益肾法防止甲减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机制。2方法(1)研究对象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老年病-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病人,符合脾肾阳虚证的甲减患者
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自拟四仙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论证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就诊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二科门、急诊的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患者。经严格筛查,纳入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手法复位位置满意后,对照组行夹板外固定,配合口服碳酸钙D3片抗骨质疏
目的:通过前瞻性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评价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治疗COPD的等效性,为今后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亳州市中医院、太和县中医院、界首市中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且明确诊断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病例100例(包含痰热壅肺、痰湿阻肺、外寒内饮三种证型),随机分为颗粒剂组50例,饮片组50例,颗粒剂组和饮片
目的:观察参术益肠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性,并且观察中医辩证用药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是否优于西药组,客观评价参术益肠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方法:本研究中62例肝郁脾虚型的腹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匹维溴铵+双歧杆菌治疗,治疗组采药参术益肠丸治疗。两组
目的:探讨对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进行局部和整体针刀松解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通过力学平衡方面探究针刀整体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与局部痛点治疗相对比,把握共性,为坚定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针对符合标准的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针刀整体松解组和针刀局部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每周进行1次针刀治疗,连续3周。治疗结
目的:评价穴位埋线法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09-2020.12至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诊疗中心接受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180例,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A组)、常规镇痛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该研究脱落病例3例,无剔除病例,完成研究患者177例,其中A组60例予以术后常规及穴位埋线治疗,B组59例予以术后常规及地佐辛静滴镇痛治疗,C组58例予以术后常规治疗
目的:本研究主要采用苦参洗剂联合奥硝唑阴道栓外用治疗湿热下注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局部体征、阴道分泌物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和它的复发率,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苦参洗剂及奥硝唑阴道栓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作用机理,为苦参洗剂的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妇科门诊病人中符合
目的:本研究通过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联合中药敷脐治疗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并分别与单纯美沙拉嗪保留灌肠及单纯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相比较。分析三种不同疗法对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型UC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影响,并比较三种不同疗法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发展及推广中医药治疗UC的提供更多新的理论依据。方法: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就诊于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门诊的UC患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通督调神针刺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机制,为降低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率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收集60例在安徽省针灸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针药联合组各30例,西药组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2粒/次,1次/d;针药联合组在同西药组处理的基础上,予通督调神针刺,6次/周,两组均连续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纳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