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目视觉图像处理的路用碎石集料几何特征检测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n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对道路交通出行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对道路的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是高等级路面的主要形式,在我国道路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集料的几何性质主要是指集料的粒径大小和几何形状,沥青混凝土集料的几何性质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级配设计和路用性能、耐久性等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利用双目视觉对混凝土集料的几何特征相关参数进行了检测,开发了基于双目视觉图像处理的路用碎石集料几何特征检测平台,并进行了实际应用,与传统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论文提出了基于双目视觉的路用碎石集料模型恢复方法,分析了双目视觉的理论模型和实现方法,对双目视觉的关键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图像采集时的光照条件、外界干扰、集料本身性质等因素,提出了用于集料几何特征检测的图像采集方法以降低由于采集图像造成的误差,利用张氏标定法标定摄像机,利用畸变矫正、立体矫正等图像处理方法对被测物体的数字图像进行了处理,提出了双目视觉的集料模型恢复方法。利用双目视觉恢复了集料表面的三维模型,为集料几何特征的进一步提取奠定了基础。论文提出了基于双目视觉的集料粒径检测方法,研究了双目视觉的物理模型,通过摄像机模型和标定参数计算确定了每单位长度的测点分布数量,利用图像增强、阈值分割等方法提取集料的数字图像特征信息,并结合三维模型来计算集料的粒径,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论文提出了基于双目视觉图像处理的路用碎石集料几何特征检测方法,利用双目视觉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集料的三维模型进行处理,将集料三维模型数字图像化,通过图像增强、图像分割、图像形态学的方法对集料数字图像进行处理,提取集料的几何特征信息。进行了检测平台的搭建。基于双目视觉的基本原理和集料几何特征的提取方法,设计了基于双目视觉图像处理的路用碎石集料几何特征检测平台,包括集料图像采集硬件装置的设计与构建和图像处理算法和软件的设计。对检测平台进行了实际的工程应用,利用设计的集料几何特征检测平台对集料的几何特征进行了实地检测,恢复了集料的表面三维模型,提取了路用碎石集料的几何特征信息,并与传统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对路用碎石集料的几何特征信息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进行了工程应用。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已建成的城市地面公共交通逐渐趋近于饱和状态,交通堵塞难题在城市中日趋凸显。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在条件允许的国家,发展地下交通已被证明是缓解城市交通堵塞的一种有效措施,而隧道就是最典型地下交通形式。由于隧道的修建与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因素密切相关,隧道有时无法采用全明挖或全盖挖法施工,而采用全暗挖法施工的形式造价高、工期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品质需求的持续提高,对桥梁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倾角主副拱复合景观拱桥作为一种新型拱桥结构,能够更好的协调桥梁景观和环境景观,满足了人们对桥梁美学的精神追求。由于大倾角主副拱复合景观拱桥在结构形式及力学行为上有别于传统拱桥,因此,开展基于景观及受力的大倾角主副拱复合景观拱桥设计研究具有理论与工程实用价值。首先研究了景观拱桥合理桥型的选取方法。研究表明:大倾角主副拱复
超高性能混凝土,简称UHPC(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也称作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RPC),是一种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它具有超高强度、高韧性和高耐久性等优异的材料性能,可以满足建设大跨度桥梁结构与严酷环境下建筑物的需要,并已成为一种新型工程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UHPC材料
火灾作为影响桥梁安全的因素之一,逐步得到了广泛重视。火灾中的持续高温、消防灭火方式等有可能对桥梁结构造成永久损伤,甚至导致桥梁垮塌。研究火灾过程中混凝土预应力箱梁受火承载力变化情况,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本文根据相关文献,收集并采用了C50混凝土、HRB335钢筋和Strand1860钢绞线,其在变温环境下的热工特性与力学特性。并根据JTG D62-2004规范,结合组合梁截面的计算方法,推导
重庆曾家岩嘉陵江大桥是连接江北区与渝中区、舒缓两区过江交通拥堵的重要工程。工程总投资约35亿元,工期36个月。按合同约定,工程应于2018年12月31日竣工交付,2019年1月1日投入运行。目前,工程并未交付,已经处于严重的工期延误状态,急需分析项目工期延误原因,寻找有效控制措施,减少延误损失。因此,本文的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文献研究。搜集工程项目工期延误研究的相关
近几年来我国交通建设在飞速发展,建桥水平也位于世界领先地位,越来越多的标志性桥梁也随之建成。根据我国地势地貌的特点,出现了一些边跨非对称的悬索桥,给施工和计算增加了难度。因此,为了探究非对称悬索桥的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本文以在建的边跨非对称悬索桥——肇云大桥的施工过程为依托,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和编程软件针对非对称悬索桥施工监控中主缆无应力长度计算、锚跨索股张力计算和钢箱梁吊装方
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战略逐步推进,在交通建设过程中遇到长、大、深隧道的情况难以避免。隧道修建过程中遇到需要穿越富水地层的情况不断增加,其中泥砂岩呈互层状的富水岩体极为常见。隧道施工常在该富水地层中出现拱顶较大变形、初支严重开裂、塌方等工程问题。因此,研究渗流作用下泥砂岩互层隧道的力学效应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目前,针对渗流作用下泥砂岩互层隧道稳定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重庆市渝长高速公路两江隧道作为工程
沥青路面建设已经进入到建养并举阶段,厂拌热再生是能够很好利用原路面的回收料,通过改进一定工艺,提高混合料品质,从而铺筑于原路面,不仅节约能源,还有效节约原材料,如何提高沥青回收料(RAP料)的掺量,保证施工品质已经成为当前道路建设的研究重点。鉴于此,本文以重庆市大足区老城区东城大道南支路改造品质提升工程为背景,通过利用温拌再生技术,对高掺量厂拌热再生工艺进行改进,研究了温拌再生剂的制备以及温拌再生
山区隧道受到地下采空、沉陷以及岩溶侵蚀等地质灾害的影响,常出现渗水、路面、路基处开裂、拱起等病害,挤压区域隧道会出现施工缝挤死造成混凝土脱落起皮甚至掉块,拉伸区域出现衬砌裂缝等病害,对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本文结合重庆奉云高速分界梁隧道历年病害处治情况和地质特性,通过对分界梁隧道进行检测,发现隧道存在的典型病害及其发展演化过程,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围岩的位移变化进行计算,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