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全成熟番茄的加工适性研究及其复合调味酱研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efar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工番茄作为重要经济农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种植范围广泛,目前已在新疆等西北地区规模化种植。为节约人工成本,加工番茄在成熟时大多采用机械化采摘,因而所收获的番茄果实中通常有10%~20%处于未完全成熟阶段。这些未完全成熟番茄会对番茄酱等产品的色泽、风味等造成不良影响,因而在加工前被筛选出来并废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对筛分出的未完全成熟番茄进行系统的品质特性研究,将其中有利用价值的一部分原料进行充分利用,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四个主要加工番茄品种在不同成熟阶段的品质变化,依据其中有益成分及风险成分的特征筛选出部分仍可利用的未完全成熟阶段;探讨了含硫风味化合物对上述未完全成熟番茄中主要营养物质六氢番茄红素(Phytofluene PTF)、八氢番茄红素(Phytoene PT)及番茄红素构型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种以未成熟番茄和天然含风味硫化物的香菇为原料的调味产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监测4种加工番茄在不同成熟阶段的品质变化,筛选出可利用的成熟阶段。选取IVF3535、8210、金番11、3311四个加工番茄品种,将其划分为青熟期、变色期、坚熟期和完熟期四个不同成熟阶段,测定不同阶段的风味品质及营养品质变化。结果表明,从青熟期到完熟期过程中,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TSS)与可溶性糖(SS)无明显变化趋势,其中四种加工番茄的TSS均大于5%,SS中除金番11呈上升趋势外,其余三个品种均在变色期或坚熟期有最大值;而可滴定酸(T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品种IVF3535干物质、TSS和SS均优于其他三个品种。四种加工番茄的番茄红素、PTF、PT和β-胡萝卜素在成熟过程中显著上升(p<0.05),变色期时已有一定积累,变色期时PTF和PT的含量约为完熟期的25%~80%;而负营养物质番茄碱(Tomatine TMT)呈下降趋势,变色期后TMT均小于80μg/g,且与完熟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而处于变色期及变色期后阶段的未完全成熟番茄可以进行加工利用。(2)探究未完全成熟番茄-橄榄油-含硫化合物体系中PTF、PT及番茄红素在不同热加工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异硫氰酸酯类如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及多硫化合物如二甲基三硫(DMTS)等在加热条件下能使PTF、PT及番茄红素的构型发生变化。番茄中PTF和PT均生成了新的构型,原有的顺式构型Z1,2-PTF和15-Z-PT的比例降低,转化为其他异构体,且PTF和PT各异构体的热稳定性良好,未发生明显降解。对于番茄红素,全反式番茄红素的比例降低,而高生理活性的顺式番茄红素尤其是5-顺的比例增加,同时总番茄红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此外,DMTS和AITC浓度的增加、反应温度的升高及加热时间的延长均能加强异构化反应,PTF和PT的含量在不同热加工条件下未见明显变化,而番茄红素降解显著(p<0.05)。在相同条件下DMTS的异构化作用强于AITC,番茄浆中加入0.5 mg/g DMTS时,PTF和PT各异构体的比例基本达到平衡,而AITC需2 mg/g;在40°C~120°C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PTF、PT的异构化作用加剧并逐渐趋于稳定;80°C下加热不同时间发现,在30 min内,PTF、PT及番茄红素的异构化作用明显,而在30 min后各异构体之间比例变化减小。(3)优化未完全成熟番茄香菇酱的加工工艺。以含风味硫化物的香菇为配料,当香菇添加量为30%时,复合酱体粘稠度适中,水分析出较少,热加工后PTF、PT及番茄红素的构型发生了与(2)中相似的变化,与原番茄酱相比,顺式番茄红素比例增加了25%,同时PTF及PT未发生降解,番茄红素保留率为80%,此时PTF、PT和番茄红素的生物可给率分别为23.6%、23.9%、5.4%,PT生物可给率与原番茄酱相比略有降低,但番茄红素的生物可给率约为原番茄酱的3倍。基于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以感官评分为指标,确定香菇最佳添加量为28%,盐、蔗糖、黄原胶及可溶性淀粉的添加量为3.5%、13%、0.15%、1.2%。确定D-异抗坏血酸钠的添加量为0.025%时,能有效抑制复合酱贮藏过程中番茄红素的降解及酱体的褐变;在此最佳配方条件下确定煮制杀菌条件为90°C、45 min,符合微生物标准,最终产品中番茄红素生物可给率为6.0%,约为原番茄酱的3.5倍。
其他文献
全麦挂面符合消费者对营养健康和膳食均衡的需求,所以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制作全麦挂面的原料—全麦粉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UFAs)和高活性的脂质降解酶,再加上挂面制作过程的多道加工工序的影响,全麦挂面极易发生酸败,从而影响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基于此,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通过过热蒸汽处理(SST)、挤压处理(ET)、过热蒸汽联合挂面加工制作关键点控制等技术和手段来抑制全麦挂面的脂质酸败,为全麦挂面的工
大麦啤酒酿造避开了传统酿造过程中耗时耗能的制麦环节,是一种绿色节能、污染小的新型酿造工艺。但未经制麦处理的大麦组织坚硬,细胞紧密,糖化过程的可溶性糖浸出受限,致使原料利用率大大降低。加酶挤压技术在淀粉基原料糊化、液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有效提升原料利用率,缩短发酵时间,赋予发酵产品独特的风味。本课题将加酶挤压作为糊化、液化大麦粉的预处理手段,通过分析热改性效果推测其在糖化过程中的表现,并针
姜黄素是一种植物来源的疏水性多酚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癌等诸多生理功效。但水溶性低、稳定性差、对环境条件敏感、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严重制约了其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因此科学合理地设计一种包埋载体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纳米载体的设计和构建为功能因子包埋及递送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淀粉作为天然高分子载体,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无毒和分子结构易改造等优势。本论
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主要由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Phocaeicola属组成,是广泛存在于人与动物肠道中的一类共生菌,对宿主健康的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诸多研究表明,相关微生物与宿主肠道菌群、肠道免疫以及肠道屏障功能等存在着密切的互作,因此被认为具备下一代益生菌的潜质。目前拟杆菌科已被分离鉴定的物种有52个,尽管大部分物种在2010年前已被鉴定,但近五年依然陆续有6
花式纱线是目前市场上的热点,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多彩的外观,其产品风格独特,满足了消费者追求个性的需求。随着环锭纺新技术的发展,如紧密纺和赛络纺,基于环锭纺新技术生产质量优越的花式纱线适应了我国大多数纺织企业的需求,具有成本低、快速变化的优点。在纺纱机上,对纺织专用器材进行改造生产花式纱线改造费用低,操作简便,但目前还少有人探究对牵伸胶辊改造生产花式纱线。因此,为丰富花式纱线的种类,对细纱机上的牵伸胶
Akkermansia muciniphila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肠道中的黏液降解菌,已被报道在改善代谢疾病、调节肠道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益生特性,被认为是潜在的“下一代益生菌”。大量研究表明A.muciniphila菌发挥益生功能的关键生理机制之一是基于其对宿主肠道屏障的调节,抑制肠道菌产生的内毒素进入血液,进而达到缓解机体慢性炎症的作用。目前针对A.muciniphila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壳寡糖(COS)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有正电荷的碱性氨基低聚糖,生物相容性好、水溶性好、安全性高且易被人体吸收。此外,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抑菌等生物活性。而壳寡糖的抗炎活性有限,用具有抗炎活性的分子对其进行化学修饰是提高壳寡糖抗炎活性的有效手段,以期提升壳寡糖的应用价值。植物精油作为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活性,但其难溶于水的特点,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课题选取精油中
高蛋白膳食作为一种宏量营养素调节方式,在短期减重和改善代谢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牛乳蛋白来源的膳食干预策略是否在防止肥胖发生发展方面存在功效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低、高蛋白日粮模式下,牛乳蛋白和乳清蛋白对肥胖大鼠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可能机制,以期为高蛋白膳食中有益蛋白质的筛选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首先,分析了牛乳蛋白与乳清蛋白对大鼠生长性能及脂代谢的影响。将80只
鲜切果蔬营养丰富,同时方便、快捷,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鲜切果蔬经过加工处理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机械损伤,极大的加剧了鲜切果蔬的品质劣变和货架期缩短。因此,具有针对性的开发高效、安全的保鲜技术意义重大。为了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并确定鲜切果蔬微孔气调包装的包装参数,研究了微孔包装的气体交换模型和鲜切果蔬的呼吸速率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鲜切茄子和鲜切橙子微孔气调包装的气体交换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和应
杂环胺(HAAs)是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在经过一段时间热处理后形成的一类具有致癌和致突变性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羟醛反应是氨基咪唑氮杂环芳烃类(AIAs)杂环胺生成的重要步骤,其反应过程涉及肌酸酐烯醇化形成的亲核试剂与醛类质子化形成的亲电试剂发生的加成反应,因而具有亲电基团的化合物是潜在的HAAs抑制剂。药食两用植物显脉旋覆花(Inula nervosa Wall.)含有百里香酚类、苯丙素类亲电成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