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及分布规律,以期加深对各证型的认识,并尽可能充实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的内容,从而使之与临床实际更加切合,并且有利于证型的规范和推广;同时可总结出重点证型,以便今后开展针对性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利用观察性研究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在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内科门诊就诊或在住院部住院,并已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及相关信息调查,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病史、症状体征、舌脉象及肠镜等辅助检查结果,最后建立数据库,将所得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及推断性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入选11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占46.96%,女性患者占53.04%,男女比例1:1.13,平均病程4.93±5.45年,平均年龄37.98±12.47岁,其中以30-39岁患者最多,占36.5%。大学及以上水平的患者占就诊患者的大多数(53.1%),其次是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水平。诱发因素方面,以饮食最为多见,其次是情绪、劳累、受凉,并且呈现出多样性。2.排便情况方面,有大便性状改变的占97.39%,排便不爽感占44.3%,排便急迫感占56.5%,而肛门灼热感则较少见,仅有4.35%。3.证候分布方面,肝郁脾虚证58例(50.43%),脾虚湿阻证45例(39.13%),脾肾阳虚证12例(10.44%),没有发现脾胃湿热证(0.00%)。兼夹证方面,夹热占15.65%,夹湿热占9.57%,夹瘀血占7.83%,夹肾虚占6.96%,夹湿占3.46%,其中肝郁脾虚证最易出现兼夹证。IBS-D的主要证型分布在性别、文化程度方面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而在年龄方面有显著性差异(x2=6.443,P=-0.035<0.05),主要表现在<30岁组和≥50岁组。结论1.本研究分析所得的IBS-D证候分布与《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对本病的证型概括基本相符,提示该共识意见与临床实际较为切合;本研究中没有发现脾胃湿热证的证型,分析后考虑本研究参考的共识意见中关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可能过于苛刻。2.IBS-D的证候分布与患者性别、文化水平无明显相关;而在年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分析后认为这与人体的自然生长规律有关,提示我们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应以患者的症状体征为主要参考资料,年龄只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