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毕风险评分表”用于腹部危重患者术毕风险分级可行性的探讨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psky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每年全球大概超过3亿人次接受手术,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尽管近些年麻醉相关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围术期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许多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将ICU作为危重患者术后中转站。然而,术后患者入住ICU并不是安全无忧,在ICU老年患者最严重的死亡因素之一是院内感染,而ICU正是是医院感染高发医疗单元之一。国外文献报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为15%,病死率达38%。其次,入住ICU可能还会给手术患者带来其他危害,如长时间强制制动、过度镇静、睡眠剥夺、压力和谵妄等。因此界定术毕患者入住ICU标准,规范术后患者收住ICU临床行为不仅可保障患者围术期总体安全性,促进外科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也可减轻住院手术患者的经济负担、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及节约社会资源。然而,目前临床上在患者是否需要入住ICU问题上还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分标准。本研究在综合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等围术期相关风险评分表以及术中患者麻醉、手术特殊情况基础上,拟探讨出一种适合用于对危重患者手术麻醉结束后进行评估的风险评估表(下称“术毕风险评分表”)用于对术毕患者进行整体风险分级,为术毕患者去向提供一个相对客观分数区间,使患者术后得到更加规范安全、合理有效地治疗,也为将来麻醉医生开展术围术期综合治疗提供临床参考。目的探讨一种新型术毕风险评分表用于危重患者术毕风险分级,为急危重症患者术后去向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3所大型三甲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腹部手术且术后入住ICU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病例分为A、B两组:A组为患者术后在ICU得到切实生命或器官功能支持和密切监护,有必要入住ICU;B组为患者术后在ICU没有得到生命或器官功能支持和密切监护,没必要入住ICU。使用自制“术毕风险评分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统计得出两组患者术毕风险评分表评分及其95%CI。以患者术毕风险评分表分数≥A组95%CI下限作为术后入住ICU标准,≤B组95%CI下限作为术后回病房标准,统计两组患者处置错误率。以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 II(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II)为对照评价术毕风险评分表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术毕风险评分表在判断患者入住ICU或回病房的准确性。结果A组患者202例,B组患者322例。3所医院ICU患者术毕风险评分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风险评分表B组患者分数为(16.87±4.02),95%置信区间(16.22~17.48),A组患者分数为(24.57±6.23),95%置信区间(23.32~25.75),两组患者术毕风险评分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处置错误率为3%,B组患者处置错误率为6%。术毕风险评分表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95%CI 0.818~0.914),敏感度为0.755,特异性为0.830。结论术毕风险评分表对危重症患者术后是否进入ICU有较好指导。评分≥23分强烈建议患者入住ICU,评分≤16分不建议进入ICU,评分为17~22分时建议入住PACU或结合患者其他临床情况由麻醉医师及手术医师共同商讨后续处置。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是全世界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包括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种病理分型,缺血性卒中发病率较高,约占卒中病例的80%。目前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法有限,主要为机械取栓或者药溶取栓,但缺血一段时间后恢复血流再灌注可能诱发更严重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临床称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
背景及目的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严重类型,它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巨大。近年来,STEMI在我国发病率逐渐上升,完善STEMI患者的临床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出血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SC)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其可显著影响患者预后。ACS患者中,STEMI患者的出血发生率更高,所以对于STEMI患者出血风险的评估意义重大。当前国际上使用较广泛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血风险
第一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分子标志物及其与肾功能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和对照组中玻璃体液的抗体浓度,并探索其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地纳入52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伴有DR的患者和52例无糖尿病或全身炎性疾病的参与者。使用悬液芯片技术测量由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
研究背景和目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及尿量对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早期诊断具有滞后性。AKI不能早期被准确识别往往导致重症患者的预后不佳。血清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sCysC)是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一种理想内源性生物标志物,能够准确检测AKI的发生。但许多研究表明sCysC水平受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影响,从而增加
背景:高血压是一种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综合征,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作为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每年与高血压先关的医疗费用达318.9亿元,直接经济损失为2103亿元,约占我国卫生总费用的6.61%。近几年广东地区医疗保障制度取得了快速发展,通过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基层高血压管理水平,同时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新版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诊断标准将为130
研究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是成人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中大约20%-30%的AML伴有FLT3-ITD突变,伴有FLT3-ITD突变的AML患者预后不良。FLT3受体可以与其配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凋亡受阻及化疗敏感性下降,也是FLT3-ITD阳性AML患者难治复发的重要原因。目前AML的治疗方案以传统化疗为主,高危患者缓
研究背景: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的主要器官,而且还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也是关键的胰岛素靶器官之一,可通过各种生理病理途径来关键地调节脂质和葡萄糖的体内稳态。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和其他全身性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包括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和2型糖尿病。因此,改善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是治疗包括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在内的系统性代谢异常的有效策略。蛋白激酶D(PKD)是一个新的丝氨酸/苏氨酸激
背景: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持续进展的结局,预后差,需要巨额的医疗费用,给社会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可能是肾脏病发病及进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对ERS进行调节,可能对于保护肾脏具有重要作用。中
目的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死亡的主要方式是细胞焦亡,其关键调控基因是Caspase家族中的Caspase-1,已有相关研究证明,电针能下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焦亡的Caspase-1表达,但其具体调控机制如何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以Caspase-1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电针对Caspase-1基因敲除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焦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为临床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背景与目的:颈椎椎板成形手术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和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术式,但是术后约有4.4%到17.3%的患者会出现肩部肌肉无力的症状,术后出现这种症状主要和C5神经麻痹相关。前有研究认为产生这种症状的重要原因是C5神经根独有解剖学特性如C5神经根长度较其他节段短和C5椎体位于生理性前凸的顶点等有关,还有相关报道研究了颈椎椎间孔和椎管内存在生理性的韧带结构,这些韧带可能与C5神经麻痹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