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一个比较新颖的维度对孟子的人性论重加考察。作者并未仅仅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去分析孟子人性论,而是将之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里,把现实政治压力和政治理想作为决定性因素,并考察两者对人性论创建的影响。本文的中心意图是将人性论看成从道德哲学向政治哲学过渡的方法,并讨论孟子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完成这一过渡的。本文依然遵循传统人性论的分析方法,从对“人性”这一词语的分析入手。传统上认为“人性”是指人的特殊性,但这样的分析还需要深入,因为孟子没有正面回答“什么是人性”,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法,不断说着“什么不是人性”。所以,它并没有真正触及“人性”的正面。本文通过分析,将“人性”理解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继而说明“人与他人的关系”即“人与自身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人性论的唯一基石,在现实中表现为“人与政权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前者是政治哲学,属于宏观领域,后者则是道德哲学,属于微观领域。而人性论也就是通过串联这两种关系,打通这两个领域,最终完成向政治哲学的过渡的。本文最后尝试用政治哲学的视角来看待人性论,人性论的意图似乎是欲重新建立政权与权威之间的关系,在坚持传统政治公式的前提下,使得政治统治的基础更加牢固。但他的意图可能并不能最终实现,因为在他创立学说的过程中,已经不自觉地埋下了走向自己学说反面的伏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