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道德哲学语境中的人性论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ng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一个比较新颖的维度对孟子的人性论重加考察。作者并未仅仅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去分析孟子人性论,而是将之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里,把现实政治压力和政治理想作为决定性因素,并考察两者对人性论创建的影响。本文的中心意图是将人性论看成从道德哲学向政治哲学过渡的方法,并讨论孟子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完成这一过渡的。本文依然遵循传统人性论的分析方法,从对“人性”这一词语的分析入手。传统上认为“人性”是指人的特殊性,但这样的分析还需要深入,因为孟子没有正面回答“什么是人性”,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法,不断说着“什么不是人性”。所以,它并没有真正触及“人性”的正面。本文通过分析,将“人性”理解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继而说明“人与他人的关系”即“人与自身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人性论的唯一基石,在现实中表现为“人与政权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前者是政治哲学,属于宏观领域,后者则是道德哲学,属于微观领域。而人性论也就是通过串联这两种关系,打通这两个领域,最终完成向政治哲学的过渡的。本文最后尝试用政治哲学的视角来看待人性论,人性论的意图似乎是欲重新建立政权与权威之间的关系,在坚持传统政治公式的前提下,使得政治统治的基础更加牢固。但他的意图可能并不能最终实现,因为在他创立学说的过程中,已经不自觉地埋下了走向自己学说反面的伏笔了。
其他文献
韩康伯是东晋著名易学家、玄学家,其流传下来的主要著作有《系辞注》、《说卦注》、《序卦注》、《杂卦注》以及《辩谦论》。韩康伯在易学上主要继承了魏王弼以义理解易的思想
技术创新效率是技术创新成败与否的重要指标。而技术创新效率高低是由众多影响因素共同决定。因此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就成为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必经之路。由于技术
本文主要探讨心灵的自由与力量问题,分析处于心灵的奴役状态的人达到自由的障碍。结合斯宾诺莎关于自由与存在的形而上学思想,探讨人的心灵自由的处境与可能性;并分析外部世界存
耶稣会,是天主教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修会,在中国,它富有开拓性地文化传教,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作为近代耶稣会传教的中心,徐家汇至今仍然保留了一大批一百多年前耶稣会士创办
“信”是中国古代的基本伦理范畴,与仁、义、礼、智并称为“五常”。讲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解析信伦理范畴,阐述信伦理基本内涵应以信的基本语义为基础。传统信伦理思想具
道家哲学自老子而始,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根本的哲学体系。而后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完善了老子的哲学体系,形成了道家独树一帜的风格。目前,学界多对
摘要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是在二十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的,自从鸦片战争把中国的封闭的大门打开之后,西方的科学、政治、经济等等都传入了中国,于是美育也跟随着这股浪潮涌入了中
他立于“存在”与“虚无”之地,并伴随迈出的步伐,声嘶力竭地高声呐喊着:“人注定是自由的”,“人实现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这就是当代法国哲学家萨特。萨特的哲学以其鲜明
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与道家思想似乎不存在交集。本文将从韩非道法思想的产生、道法思想的理论义涵、道法思想的现实运用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对韩非道法思想与作为其思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