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盾的著名小说《子夜》的语言不仅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而且有显著的个性化特征,清新朴素。拟声词的运用,使得语言富有节奏美感;独到而传神的叙述语言,活现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比喻等修辞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该小说通过描写史实和愿景,将非虚构性的话语与虚构性话语相融合,彰显其现实主义的主题特色,体现了该小说语言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我们知道,文本的语言风格与文本意义密切相关,语言风格的传译是文学翻译成功的要素之一。刘宓庆教授提出的风格标记理论,通过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风格标记分析与识别,探讨文学作品英译本对原作语言风格的传译技巧和方式,并评价译本在风格传译方面的得与失。相对于单纯的语言学观点,风格标记理论从微观和宏观方面分析语言风格,能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小说语言的风格并可用以指导翻译实践。根据风格标记理论,本文在对《子夜》语言风格及其风格标记分析、认知的基础上,以许孟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中考察其对原作语言的风格传译,发现该译本在诸方面基本上体现了原作的语言风格:选择与原文本相对应的拟声词,通过改变词性,或使用补充性的短语保留了拟声效果;模仿原文本的口语体风格;对感叹短句的重构,既保存了原有句法特征,又传达其言外之意;依照原文本的风格转换了叙事视角;对体现象征手法的通俗易懂语言风格的模仿,恰当再现原作的语言风格;原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表现了民族资本家的软弱性和革命性,译文基本上继承了这种风格。并且译文也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气质。译文中有些语言虽然保留了原文本的概念意义,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暗喻在译文中的淡化。总而言之,其译文在保证传达原作意义的基础上对其语言风格的传译比较准确到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不同层面的风格标记成分加以分析与识别,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期在译文中尽可能传达原文本的语言风格特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风格标记理论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为小说语言风格的传译探索一定的可循规律和可鉴经验,本研究成果对今后的文学作品翻译,特别是小说翻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