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孝道思想之于中华文化有着特殊的符号化意义,它成为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亦是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在儒家伦理教化中,以孝道为核心的人伦道德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而且“孝”也被视为维持家庭宗族、社会、国家及天下的稳固力量。然而经过“五四”的批判和“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并且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一方面导致很多人不仅对“孝”缺少理解与认同更缺乏应有的敬意,甚至对“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认为“孝”思想是专门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基本道德力量,它限制了子女的独立人格发展,使得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则使得很多人对“孝”的理解十分片面化,认为人在年少时对父母安排言听计从不可违抗,长大成人后仅需要侍奉年迈的父母穿衣吃饭即为“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对“孝”如何认识,“孝”观念都深刻地存在于每一个体的心中从而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取向,发掘“孝”观念的正面价值,对于引导建立合理的社会价值观很有必要。从观念史的角度看,孔子关于“孝”思想的论述对后世流行的“孝”观念产生了最为深远和实际的影响。从《论语》中可以发现,在孔子那里,“孝”在日常生活中展开,孔子把它作为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而且孔子在不同的语境下,面对不同的对象对“孝”从不同角度予以阐发和界定。挖掘孔子述“孝"的本质含义,还原“孝”在孔子那里的真正意义,是我们深刻理解把握“孝”内涵的关键。本文就尝试回归到文本,回到孔子述“孝”的历史情境中去还原“孝”的本来面目。本文首先对“孝”观念的起源以及孔子之前“孝”观念的演变进行了考察。一般来看,“孝”观念的产生和原始社会先民生产生存的条件密切相关,但是从文献研究的状况看,关于“孝”观念的产生在学术界则颇有争议,本文对这些争议做了论述,并给出了自身的观点;而后本文对春秋及其以前时期“孝”观念的发展演变做了论述。其次,本文论述了孔子如何传承和弘扬了在西周时代上源于天而最自然的血亲关系下产生的宗法制内核的“孝”,并逐步演变成《论语》中包含着为人处事须依照宗法礼制和敬祭、礼葬、亲亲相隐、善事父母的人伦亲情这两个层面的孝道思想。最后,本文论述了孔子对“孝”观念的革命性改造的影响,主要是孔子以“孝”为基础建构出其“仁”学思想,进而赋予了西周传统“孝”观念以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