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仲彝改译剧研究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eishou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仲彝(1903.12.12-1965.02.07)是中国著名的戏剧家、翻译家、教育家,为中国的话剧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观其一生,作为戏剧家,顾仲彝创作、改译了多部戏剧,并始终不渝地参与着中国话剧运动的重要历程;作为翻译家,顾仲彝重视向我国读者介绍外国戏剧,翻译了多个作家的多部作品;作为教育家,顾仲彝亲手创办了上海戏剧实验学校(即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为我国的戏剧领域培养了众多人才。本研究立足于顾仲彝的改译剧,作为中国话剧史上改译外国戏剧最多的剧作家,顾仲彝从1925年到1947年共创作改译剧22部,其中有多部常年上演,成为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改译是一个立足于本民族需求,将外国戏剧融入中国本土的过程,改译者如何通过改译作品传递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体现了改译者的思想和眼光。本文首先从顾仲彝一生的教育教学及戏剧活动出发,探究其改译实践和具体的话剧活动之间的关系,以此更为全面地理解改译者改译的初衷、目的及意义。其次,顾仲彝作为戏剧家同时作为教育家,他主动地通过改译戏剧表达了一定的社会教育的思想。在中国话剧发展最为重要的两个时期——"五四"和抗战时期,顾仲彝通过不同剧目的改译表达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期望发挥戏剧的社会教育功能,以此促进民智民德的进步、激发爱国爱民的热情,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从而改造改良社会。如《人之初》的改译,通过主人公张伯南从一个正直的小学教员在金钱世界中堕落的遭遇,表达了剧作家对于金钱社会的讽刺与批判,在抗战的语境中,启示了人们应该走的道路;《生财有道》的改译,在增添的抗战背景下,有目的地转换了"吝啬"的含义,通过"悭吝人"指涉在国难当头仍自私自利,只求"小我"的自保而无视民族危难的利己主义者;《梅萝香》的改译,在"五四"社会问题剧兴盛的时代背景下,以一个"堕落的娜拉"的女伶形象引起了观众的惋惜与哀叹,以她不幸的爱情悲剧引发了观众对妇女命运问题的讨论。最后,改译戏剧的本质是为了舞台表演。在改译的过程中,顾仲彝从"语言""舞台动作"及"布景"三个方面进行了重要的考量,通过这三方面的改译,将那些与中国文化很不相同的西方作品融入到了中国土壤中,完成了异质文化的转换,赢得了观众与时代的民族认同。附录部分笔者根据已有资料分析并加以补充,整理出了顾仲彝改译剧目一览表及顾仲彝生平简表,并通过申报数据库、民国报刊索引等数据库全面搜集了有关顾仲彝的戏剧实践活动资料及改译剧的文本资料,整理出顾仲彝改译剧从1937年到1945年的上演情况,对现有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补充。
其他文献
在当代汉语词的汇研究中,缩略语研究成果颇丰。作为汉语缩略语的一种类型——数字缩略语——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但是目前为止,学者对数字缩略语的关注度不够,所作的
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运用日趋广泛,为了更好的推广腹腔镜技术,减少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提高学习效率,亟需建立一种高效、实用的培训方法。由于腹腔镜技
文章主要对美国国家猎头制度进行了简要说明和分析,并针对我国国情,对我国人才政策应从中得到的借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是:转变人才吸引理念,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政府扶植建设
在近些年来"汉语热"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开设的对外汉语课程也逐渐趋向科学和系统,除了传统的综合型语言课(又称精读课),逐渐分化出"听"、"说"、"读"、"写"分技能教学课程,而
本论文主要探讨现代汉语中“应该”和“说”的组配情况以及各种组配情况所具有的特点。文章一共分为六大章节,每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也就是文章的绪论部分。在这部分里
<正>2007年,是储蓄存款外部市场形势变化复杂、竞争异常激烈、增存难度加大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在总、分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发展、转型、提质、增效"
定语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和英语的共同语法成分,与英语的印欧语系不同,语法范畴,但是汉语缺少形态变化,不太可能根据形态变化判断语法意义,而是需要用虚词和语
基于1985-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出口与GDP的相关数据,利用协整原理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进口、出口与我国经
笔者通过运用混沌理论研究大学生在宿舍的学习行为,初步探究混沌理论中的初值敏感性、分形以及奇异吸引子在学习行为上的体现,考虑学生需求的多样性,研究大学生宿舍学习行为
副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而且特殊,特别是对近义副词的本体以及教学研究是对外汉语课堂实践中的重点及难点。以“再”“又“还”为例,“再”“又“还”三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