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枣是枣中的一个晚熟鲜食品种,而沾化冬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它皮薄肉多质脆,有益心血管健康;然而黑斑病作为一种全世界广泛分布的普通病害,它的发生对冬枣的品质有很大影响,其防治在果树栽培、果实生长和成熟时都需予以重视。目前,沾化冬枣黑斑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为主,但其对环境影响较大,可能会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增强,对人体健康也有危害,而生物农药比较安全,对生态环境污染小,不易产生抗药性,原料来源广,因此亟待开发生物农药。本研究的目的是从沾化冬枣栽培区土样中筛选出能够拮抗冬枣黑斑病的放线菌,为该病的生物防治和生物农药开发提供新的菌种和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利用琼脂块法初筛,牛津杯法复筛,从土壤中筛选出2株对黑斑病有较好抑制作用的放线菌。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N19菌株初步鉴定为温和链霉菌,抑菌圈直径为13.50 mm,GenBank登录号为KX149095;将F5菌株初步鉴定为变异链霉菌,抑菌圈直径为13 mm,GenBank登录号为KX149094。2.以拮抗链霉菌N19作为出发菌株,进行了两次紫外诱变。最佳剂量为:20W紫外灯距离105个/mL浓度的菌液30 cm照射150 s和120 s。诱变后的菌株经过初筛、复筛得到菌株UV23,其抑菌圈直径为16.47 mm,比原始菌株提高了22%。3.对于菌株UV23的发酵条件,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利用Design Expert 8.0.6软件分析,得回归模型方程,确定培养成分和条件的最佳组合A:0.428;B:0.405;C:-0.719;D:0.194;E:-0.233;F:0.227,即:玉米粉:24.28 g/L;黄豆粉:24.05 g/L;磷酸二氢钾:0.36 g/L;装液量:147.76 mL/500 mL;pH:7.12;接种量:445.40μL/100 mL。由显著性分析可知,碳源、氮源、装液量和接种量对UV23菌株的抑菌活性有显著影响。在最佳组合下,菌株UV23的抑菌圈直径为20.50 mm,比优化前提高了24.47%。4.通过透明圈法对发酵上清液进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液的抑菌效果在pH 4~8时较稳定,在强酸和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在4℃下,发酵液的抑菌效果在一周内基本保持不变;而在-20℃下,发酵液的抑菌效果在前3天基本不变,后逐渐降低。发酵液具有光照稳定性,紫外照射稳定性,对热不稳定。通过对发酵上清液的极性进行研究可知,其中的抑菌物质不溶于非极性的有机物,为黄橙色的强极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