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PICC置管肿瘤患者前瞻性调查,分析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平均发生时间,探讨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实施临床干预、有效降低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5月~12月,选取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的PICC置管患者,凡符合入选标准的均纳入研究对象,从置管时开始前瞻性随访一个月,记录患者置管时情况及一般信息,每周彩超检查置PICC上肢静脉是否有血栓,并记录患者相关资料及生化检查。统计学分析组间发生率的比较进行x2检验,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按照入选标准,共有12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访到一个月且资料完整的101例,置管一个月时符合超声对血栓诊断标准的血栓发生率为50.5%。其中Ⅰ级仅影响血流改变的血栓发生率24.8%,Ⅱ级部分堵塞血管的血栓发生率12.9%,Ⅲ级完全堵塞型血栓发生率为12.9%;血栓平均发生时间11.80±7.206天;101例中有静脉炎或血栓症状的23人(22.8%);6例有明显血栓症状,占发生血栓患者的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活动量少(OR=32.251)、肥胖(OR=5.0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Ⅱ、Ⅲ级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有创伤史(OR=14.370)、活动量少(OR=2.687)、肥胖(OR=6.233)、血红蛋白低(OR=4.57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问(APTT)短(OR=4.408)、凝血酶原活动度(PT%)高(OR=12.327)、纤维蛋白原(Fbg)高(OR=8.246)。Ⅲ级完全堵塞型血栓危险因素包括:有创伤史(OR=44.136)、活动量少(OR=9.262)、有中心静脉导管(C V C)史(OR=12.225)、肥胖(OR=7.094)、穿刺方法不同(OR=0.023)、Fbg高(OR=7.718)。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①活动量少、肥胖是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②置管后一个月内预防PICC血栓的发生非常必要。③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且大多数无明显血栓症状,应引起广泛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