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结束闭关锁国政策,打开国门,从此开始了丧失主权,割地赔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然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放弃过抵抗,社会各阶级代表纷纷登场,希望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结果却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当时的中国人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在“救亡图存”的迫切社会需求下,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注意到马克思主义,很快接受并将之作为革命信仰。他们希冀在中国建立同苏联一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做到民族独立,无产阶级专政,人民当家作主。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披荆斩棘,勇敢前行。马克思主义这一“舶来品”要想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开花结果,艰辛的“磨合期”必不可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史。中国共产党在经历无数失败与磨难中,认识到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即中国化。真理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正确认知过程是曲折、复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认知是在对不同摸索阶段,对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中得来。历史也证明了,真理只有从中国的革命实践中来才能为后续的中国革命提供正确有利的指导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发展历程”这一主题,本人将全文分成了三大部分: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发展历程的相关概念及其时间界定。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发展历程研究。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启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发展历程研究,能帮助我们理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