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金属磁性氮掺杂纳米多孔碳合成及其吸附水中环丙沙星效能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广泛用于治疗人类和动物细菌感染的环丙沙星(CIP)抗生素,因过量使用而导致的生态环境危害日益严重。水环境中残留的CIP含量不断增加,是地表水体中检出率较高的抗生素之一,是目前公认的新兴污染物。水中痕量CIP及其残留物具有生物毒性,并且可能衍生抗生素抗性细菌,最终导致药物效能减弱和人类健康风险明显增加。因此,从水体中去除CIP显得尤为重要。但在CIP废水的实际处理过程中,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和二次污染等问题,限制了CIP废水的处理的工程应用。吸附由于其稳定性好、操作简便、成本低、无二次污染、高效而被广泛用于CIP废水的处理,但仍需开发性能稳定、优异且具有工程应用性的吸附剂材料。为解决这一问题,论文制备了一种高效的宽p H适应性的CIP吸附剂。通过研磨固体氧化锌纳米颗粒(Zn O NPs)、氢氧化钴(Co(OH)2)、2-甲基咪唑(Hm Im)混合物,一步碳化合成Zn/Co双金属磁性氮掺杂纳米多孔碳(MNPCs),用作CIP的高效吸附剂。研究了碳化温度、锌钴配比对吸附剂的物化结构及吸附性能影响,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对MNPCs吸附剂进行了表征,优化了碳化温度和锌钴配比,确定了最优吸附剂MNPC-700-0.4。进而研究了水环境因素对MNPC-700-0.4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吸附剂的选择性和可再生性。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吸附等温线实验等分析了MNPC-700-0.4吸附CIP的吸附机理。开展动态吸附柱实验探究了MNPC-700-0.4吸附剂的工程应用效果,为CIP废水的高效吸附处理技术提供理论支撑和工程应用依据。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组分、碳化程度、磁性强度、比表面积和形貌表征等证明碳化Zn O NPs、Co(OH)2和2-甲基咪唑固体的研磨混合物成功地合成了双金属磁性氮掺杂纳米多孔碳吸附剂,并进一步了解了该吸附剂的物化特性。Zn O NPs、Co(OH)2和Hm Im固体原料混合研磨15 min后,在氮气氛围下进行高温碳化,合成了锌钴双金属氮掺杂磁性多孔碳吸附剂材料。且碳化温度越高,石墨化程度越高。不同锌钴配比的MNPCs,随着原料Co/(Zn+Co)的摩尔比增加,MNPCs的磁性强度越强。所有的MNPCs都存在着大量的介孔结构,但锌钴共掺杂的吸附剂材料的孔道结构更发达。其中,MNPC-700-0.4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最大,吡咯氮与吡啶氮之和的占比最大,有利于吸附水中的CIP。(2)MNPC-700-0.4对CIP的吸附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较快的的吸附速率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能较好的适应各种环境水体,并且对CIP的吸附具有选择性和重复利用性。MNPC-700-0.4相对于其他碳化温度和锌钴配比的MNPCs吸附剂对水中CIP的吸附容量更大。吸附剂量越低,暴露的吸附位点越充分,吸附容量越大。MNPC-700-0.4在溶液p H=4到10之间的吸附容量稳定,且具有p H缓冲作用。水溶液中离子强度增加,MNPC-700-0.4吸附CIP的吸附容量下降,且带高电荷量的阳离子对吸附容量影响更为显著。水体中的天然有机物腐殖酸含量的增加对吸附容量影响不大。溶液中初始CIP浓度越大,越有利于吸附,且MNPC-700-0.4对CIP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CIP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563.7 mg/g(25℃),相对于其他CIP吸附剂而言具有更大的吸附容量。MNPC-700-0.4吸附水中CIP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MNPC-700-0.4对水中CIP的吸附在1.5 h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MNPC-700-0.4对水中CIP的吸附处理具有选择性,且可再生循环利用3次。吸附过程受MNPC-700-0.4吸附剂本身结构和物理化学作用等的共同影响。(3)MNPC-700-0.4动态吸附CIP具有较高的产水量,动态吸附效能受进水流量和CIP初始浓度共同影响。动态吸附柱吸附水中CIP的穿透点产水量为210 BV,饱和产水量为570 BV。进水流速越低达到穿透的时间越长,到达穿透点的处理水量越高。进水CIP初始浓度越大,MNPC-700-0.4吸附传质驱动力越大,吸附柱到达穿透点的时间明显缩短。通过Yoon-Nelson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动态吸附过程,且流速越大、初始CIP浓度越大,吸附速率越快,吸附质穿透吸附柱越快。MNPC-700-0.4填充的吸附柱在工程实际吸附水中CIP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MNPC-700-0.4对水中CIP的吸附具有高效的吸附性能和水环境适应性,对水体p H具有缓冲能力,并能循环利用。其在实际处理CIP污染中具有工程应用的潜力,并为规模化绿色高效地处理水中CIP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数据支撑。
其他文献
随着闪存(Flash)制程工艺的压缩,闪存的存储密度和容量不断扩大,但随之带来的牺牲是其可靠性被降低了。为了保证闪存的可靠性,我们必须在闪存的读写过程中加入纠错码,然而使用传统的BCH纠错码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存储器纠错能力要求,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LDPC)依据其强大的纠错能力开始应用于存储纠错。采用LDPC码进行闪存纠错时,为了读出更准确
面临我国浅层矿产资源开采殆尽的严峻形势,向地球更深部开采矿产资源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矿井提升机作为联系井上和井下的“咽喉设备”,研究和开发井深大于1500m的超深矿井提升装备已成为了深部资源开采的关键。现有的单绳缠绕式和多绳摩擦式提升机已不能满足超深井重载荷、高效率和高安全提升的需求,双绳多层缠绕式提升是实现超深矿井提升的创新思路。超深矿井缠绕式多绳提升机钢丝绳之间的缠绕同步性对于提升系统的
高SiC含量的SiC/Al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比高强度、耐磨性好、高热导率和低热膨胀系数等优异的性能,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电子封装材料和耐磨材料。目前高SiC含量的Si/Al复合材料的制备存在着SiC预制体烧结温度高、熔渗工艺复杂且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本文采用真空压力浸渗方法制备SiC/Al复合材料,研究了成型压力、粘结剂的含量、造孔剂的含量、玻璃粉的含量以及烧结温度对SiC预制体的气孔率、体积密度
火灾高温状态下的混凝土,性能劣化,承载力降低,结构遭受破坏时极易发生高温爆裂,造成二次伤亡。在混凝土中掺加聚丙烯纤维,高温状态下纤维融化后产生的微通道可减弱混凝土爆裂风险。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表明,聚丙烯纤维具有较好的阻裂、增韧和增强作用,聚丙烯纤维的不同配比、掺量、养护条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较大,多尺度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常温状态下的力学性能改善效果最为显著。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高温状态下的力学
天然岩体内常见不同尺度的裂隙及其形成的纵横交错裂缝网络,这些缺陷弱化了岩体的强度和变形特性。由于天然岩石中内部三维裂隙的分布及其萌生扩展过程的难以观察,以往学者通常通过预制贯通试样表面的裂纹来研究裂隙岩体,未体现岩石内部裂缝起裂扩展状态,导致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此外,对于实际工程岩体而言,岩体内部裂纹应是三维的,因此,研究岩石内部三维裂纹的扩展贯通机制对于实际工程建设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利用
树木点云模型广泛应用于虚拟现实、古树名木保护、树木生长研究等领域。实际应用中,如树木养分传输研究,树木骨架线比树木点云模型更直接表达植物特性。因此,从点云中提取骨架线有重要应用意义。然而,在点云数据的实际采集过程中由于拍摄环境限制,可能只能获取单面树木点云,导致点云大量缺失。另外,设备和算法误差导致点云分布不均匀、存在噪音。从分布不均匀、有噪音、结构信息大量缺失的单面树木点云中精准提取骨架线是具有
大开口车辐式索承网格结构是一种适用于体育场屋盖的预应力大跨度空间结构。本文采用有限元模拟和理论推导的方法对大开口车辐式索承网格结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边界条件、张拉成形方法和施工误差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MIDAS/GEN和ANSYS建立了不同边界条件的大开口车辐式索承网格结构分析模型,通过对比不同边界条件下结构的位移、杆件内力、自振特性、双非线性极限承载能力,证明了大
大数据时代产生的数据量呈指数型上升,这些数据中潜藏着巨大价值。从海量数据中找到感兴趣的信息,成为一个难题。但是数据挖掘却可以比较精确和高效地找到其中的信息。聚类分析作为数据挖掘中常用技术,能够在无先验知识的时候,发挥很好的信息发掘作用。基于密度的聚类分析方法是聚类分析中一类重要方法,它能够检测任意形状聚类、处理异常值,并且不需要预先确定聚类数目。常用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是DBSCAN算法,除了拥有
本文来源于工程项目,该项目需要远程全自动操作实现各种电连接器、信号连接器、气路连接器的全自动对接和各路信号的全过程监控。保证连接器的成功对接,是模型实验装置在各个实验段实现安全、可靠完成转运的必要保障。在连接器对接过程中,需要保证对接过程的柔顺性,根据该任务要求,设计了一套连接器主动柔顺对接系统,该系统采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作为驱动,使用模糊自适应阻抗控制策略进行控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对
集气站是天然气集输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高集气站的管理水平有助于保障天然气的稳定供应,降低天然气的生产成本,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市场的竞争力。传统的集气站管理过程信息化程度低且控制过程自动化水平不高,随着天然气产量的日益增长,迫切需要进行集气站生产管理过程的数字化建设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人员工作强度。为此,本文对集气站数字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及其关键实现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形成了集气站数字化监控系统。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