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成语作为语言中定型化的固定短语,形象生动,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韩国“俗谈”是真实记录韩民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凝聚韩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口碑文学的语言形式。换言之,“俗谈”是一种反映韩民族文化特性的语言产物。对于“俗谈”文化特性的研究,是了解韩国文化,促进韩国语学习的良好途径,同时也是韩国语语言研究的一个全新角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本文通过对“俗谈”的定义和特征、“俗谈”的形成过程和“俗谈”的素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韩国“俗谈”的文化特性,同时,通过和汉语成语1的比较,阐述“俗谈”和成语中所体现的中韩文化的异同。“俗谈”作为口碑文学形式起源很早,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它来源于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是一种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形式简短、含义深远的惯用语句。具有社会性、哲理性、浓缩性等特征,以及强调、比喻、教育等作用。“俗谈”的产生与所处社会的物质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俗谈”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社会现实和民族文化反映在语言中的过程。“俗谈”的来源具有多样性特点,比如来源于历史上的实存人物、地名、寓言、神话等。同时“俗谈”的形成过程反映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密不可分性,部分“俗谈”直接来源于中国经典文辞、历史人物名、中国地名、中国文物名。因此,可以说不少韩国“俗谈”的来源与汉语成语的来源具有同源性。基于此,很多韩国“俗谈”与汉语成语在形式或意义上表现出很强的相同或相似性,例如:“??? ??(如虎添翼); ? ??? ? ?? ? ?? ?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 ??? ???? ?(三个女人一台戏)”等。但是,中韩两国毕竟属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历史,两国文化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共性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这种文化的个性特征反映到成语中,使一些韩国“俗谈”与汉语成语在形式或意义上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动物”、“自然”和“女性”三种素材的“俗谈”进行考察,同时与汉语成语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反映在“俗谈”和成语中的中韩文化的异同。第一、动物素材的“俗谈”和成语在实存动物素材方面,一方面基于对动物自然属性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WP=3>形成的人对动物感情相对单一的投入,“俗谈”和成语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如:“?? ?? ??(狗窝里养不出金钱豹);???? ? ??? ? ? ????(虎毒不食子)”,都表现出对“狗”的贬低,对“虎”的敬畏。另一方面,“俗谈”和成语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如:韩国语中以“牛”为素材的“俗谈”大量出现,如:“??? ?? ??(属牛的干重 活);??? ??? ???(趁热打铁);? ?? ??? ???(亡 羊补牢)??? ? ??(对牛弹琴)”等,代表了古代韩民族相对单一的农 耕文化特性;而在汉语中以“马”、“羊”为素材的成语出现频率很高,如:“快马加鞭、老马识途、马到成功”及“顺手牵羊”、“如狼牧羊”、“羊肠小径”等,反映了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游牧文化特性以及各个民族民俗文化多样性的特点。 在虚幻的动物素材方面,韩国人对于“???(妖 怪)”表现出“爱恨” 交织的特殊情结。而在汉语中,以“龙”、“凤”最具代表性,“龙”作为民族的象征,“凤”作为吉祥的象征,二者都具有汉民族独特的国俗语义。通过对动物素材“俗谈”和成语的分析,可以看到韩民族将动物“人性化”的一种“物我合一”的动物观,这也是韩民族继承中国儒教思想而形成的“动”文化特性的反映。第二、自然素材“俗谈”和成语通过对“一般性自然素材俗谈”的分析,可以看到韩民族对于自然的认识主要反映在对事物自然属性的认识上,如:“???? ??(螺蛳肚里,心肠 歪);????? ? ???(债台高筑);????? ?? ???(树多 出杂木,人多出怪物;树林大,什么鸟都有)”。 而汉民族则更多地赋予自然以人为的文化因素,形成汉语词语特有的国俗语义,如“岁寒三友、竹篱茅舍、罄竹难书”等。汉语成语中大量赋予植物以人文色彩的现象,是中国宋朝时期儒教思想中溶入佛教禅定思想之后形成的“静”文化的反映。韩国“农事俗谈”和汉语农谚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且都具有信仰性、地域性、科学性的特点。这是两国相似的农耕文化的反映。此外,“??? ?? ?? ??? ?? ???(隔墙有耳)”反映出 韩民族闲适的“田园文化”风情和汉民族“围墙文化”的特点。 第三、女性素材“俗谈”和成语在“俗谈”和成语中,女性素材都占有较大比重,并且数量上远远多于男性<WP=4>素材。女性素材“俗谈”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在“男尊女卑”思想下,韩国传统社会中女性所处的卑微的地位,和遭受的轻视和虐待。在这一点上,与汉语成语 表现出相似的一面,例如:“??? ?? ??? ???(牝鸡之晨,惟家之 索);?? ?? ?? ?? ?? (女人是祸水)”以及“??(娘们儿), “?”(臭娘们儿)”等称谓词。但是,由于中韩两国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对于女性的认识及女性观又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如,韩国社会婆媳关系的紧张状态与中国社会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