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结构·行动——上海Z镇的文革口述史个案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808289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理论将运动中的个体假设为“理性”的个体,而完全抛弃了传统理论中“非理性人”的假设。然而这种单向度和简单化的理论解读却忽视了个体作为一个有历史地位的,有个人史的行动者的特征。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决定了“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并非是不可调和的。而作为涉及到中国社会每个个体都参加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充满了情感因素的社会运动。因此本文试图从口述史的角度研究了受访者的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情感的社会化与其在文革时期的群众斗争中行动选择之间的关系。受访者们受到了制度性规范和日常生活两种力量的影响。在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割裂的社会结构下,制度性规范和日常生活的逻辑的是否一致,造成个体对信仰权威和生活权威的情感的是否一致性。在文革的群众运动中,行动者受到了过往经历积聚的情感能量对他们的行为的影响。在文革中采用什么行动,加入什么派别,一方面在于被访者们在文革之前的经历造成他们对生活中权威的情感,另一方面,在于他们在信仰的权威中寻找到的对行动正当性的依据。对信仰中权威的依赖的情感和对现实中生活权威的情感构成了行动者行动的两种力量。
其他文献
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本文以西北农村地区的一个小山村C村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研究了在当前普遍遵循市
目前,农技推广部门面向千万个分散经营多种需求的小农户,不但组织难度大,而且推广成本高,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巨大社会效益与广大小农户农业有限收益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
大学生既是今日的消费主体之一,又是将来消费的主力,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深深的影响以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因此,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
在过去的社会评价经验中,所谓“风险”研究等同于“风险识别及其规避,研究,这类研究假定了研究者已经清楚什么是项目社会风险,并且项目社会风险已然发生,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本研究
农民非农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特征之一.农地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在农民非农化过程中其功能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迁.研究农地功能的演变,不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