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sh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是从落实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为启端的,在强化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之后,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作用在下降,当事人举证、质证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被强调以后,当事人调查取证的权利配置和程序设定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前者的强化和后者的滞后成为立法和实践中的一对矛盾。因此加强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拟从证据收集的概念界定出发,界定证据收集权的性质,阐明证据收集制度的价值,再从比较法的角度研究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证据收集制度,通过对比和实证考察我国证据收集制度现存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证据收集制度的构想。全文由前言和四章构成: 前言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和民事诉讼模式的转变的角度入手,引出研究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的必要性。 第一章对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作了简要的概述,对当事人证据收集活动的含义、特征和性质作了相关介绍,阐述了证据收集制度的价值。 第二章是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的比较考察。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各国在当事人在取证方面的程序保障都是较为充分的,其中很多制度设计都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章是对我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历史考察与现状分析。以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为分水岭,对各个历史阶段的证据收集制度概况进行了考察,重点剖析了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之后当事人因缺乏相关证据收集的程序保障而在司法实践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并作了原因分析。 第四章提出了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的构想。通过对如调查令制度、证人出庭制度、证据强制披露制度、证据保全制度和秘密特权保护制度等若干具体制度的构建,完善当事人证据收集的手段和方法,充分保障当事人证据收集的权利,保障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他文献
将工业化住宅的设计特征演变与社会生产模式相联系,分成4个阶段:"自发性"设计阶段、"量产标准化"设计阶段、"可变性"设计阶段和"虚拟化和量产定制化"设计阶段,同时指出工业化
提单是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的重要单证,在国际货物运输和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提单上的条款内容及其效力直接关系到提单各关系方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作为海商法中的灰
保护义务是指在合同关系中以相对人固有利益为保护对象,具相对独立地位的义务。保护义务诞生于法官法中,来源于司法在公正原则指导下,对侵权法立法中存在的漏洞和契约--侵权体系
转化犯作为一种立法模式,它起源于我国的刑事立法,是对立法现象的理论概括。因此,自从我国1979年刑法典中出现这一立法例以来,学者们在转化犯的有关理论进行了广泛探讨,并达
转型外交是布什第二任期对外战略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政策。本文对转型外交的形成、基本内容、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分析,进而对转型外交的实质和针对中国的目的进行了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