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航空货流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各国家对民航的关注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民航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运输机场,是国家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落实《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民航总局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增强运输机场保障能力”相关内容里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发展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大枢纽机场群。实施枢纽战略,满足综合交通一体化需求加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机场的功能互补,促进多机场体系的形成。“十三五规划”100个重大项目更有加快大型飞机研制、建成北京新机场,新增民用运输机场50个以上、大力推进上海、天津、大连、厦门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内容。中国航空运输能力迅速增长,航线、机场覆盖的区域和城市范围越来越广,航班排表全天时。在区域社会经济联系和空间相互作用关系中,较高的时间效益和经济效益,使航空运输成为重要的运输组织模式,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在此背景下,综合运用极化理论、集聚效应理论、距离衰减理论等,从多角度展示我国航空货运空间变化过程,利用ArcGIS软件分析研究我国航空货流网络发展及其地域系统,希望对促进中国航空货运业发展和优化航线网络布局起到积极作用。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主要交代本文的立题依据、相关研究动态、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等。第二部分是第二章,主要为相关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各理论基本意义,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的支撑。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以中国南方航空、中国国际航空和中国东方航空为研究对象,基于航班时刻表数据,各航空公司机场点位,做出核密度分析图,分析其航空网络的空间格局;基于标准差椭圆和空间基尼系数,利用2000~2016年机场和航段的数据对中国航空货运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航空货运产业发展战略和航空货运网络布局优化提供决策参考。进一步以航空货流为对象,探讨我国城市间的相互作用特征,深入了解我国航空货流网络发展及其地域系统。第四部分为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并针对文章的不足和未来研究进行了简要讨论。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航空货流的区域空间分布极不平衡。东部地区的航空运输地位极其突出,西部地区相对较强,而中部与东北地区相对较弱。航空流向的分布以东部地区与西部、中部、东北三地区之间、以及东部和西部地区其内部的交流为主,西部、中部及东北三地区之间的航空流量极小;(2)我国大陆航空货流的网络体系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航空货流存在显著的距离衰减规律,超大城市是航空货流的集聚地,以其为枢纽的航空网络的组织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3)我国航空货流网络具有明显的“轴——辐”结构特征。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作为全国性航空货运中心,辐射以上海杭州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地区和西部发达地区成都和重庆,航空货运网络由混合网络向轴-辐式枢纽网络转化,由单一机场枢纽发展形成了京津、沪杭、广深和成渝4个组合枢纽,航空货运中心由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方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