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在中国的学术界,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一直是非常热门。诗歌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由于隐喻构成诗歌的精髓,本文作者选择隐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不仅是语言,更是思想和行为中。人们的日常认知体系,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从本质上说都是隐喻的(Lakoff&Johnson,1980:4)。由于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么对于隐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尝试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诗歌中隐喻的翻译,希望通过三个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 (1973),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994)以及The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2003)的对比研究找到有效的翻译方法。前两部译著在学术界非常有名,经常被选作研究语料。H. Bencraft Joly的译著不像前两部那样受关注,在研究领域相对较新。尽管也被视为较为完整的译本,该译作仅包含原著的前56回。所以本文作者选取这三个译本的共有部分,即前56回作为研究语料。通过对三个译本的对比研究,作者着眼于《红楼梦》诗歌的隐喻翻译及其翻译策略,提出一个实验性的模式来辅助研究。经过实例和详细的论述,该模式的可行性得到了验证,本文最终得出关于诗歌中隐喻翻译策略的结论以及运用这些策略的不同条件。由于文化重叠和文化空缺在两种语言的交流中一直存在,运用这些翻译策略的条件主要基于如何能将隐喻完整生动地表达出来。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及该领域的其他研究能得出具体有效的翻译方法,从而对《红楼梦》诗歌隐喻的翻译及其他诗歌的翻译做出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