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体检人群结直肠息肉筛查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肠癌,又叫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位居世界恶性肿瘤第三位。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因此加强我国人群结直肠癌的预防和筛查势在必行。息肉是起源于粘膜上皮而隆起与粘膜表面的。从大肠息肉演变发展为结直肠癌,一般需要经历大约5-10年的时间,而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又与肿瘤发现时间密切相关。大部分大肠息肉患者无症状,或者仅仅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因而往往不被重视,也不容易被发现及诊断。如果在息肉阶段就及早地发现并诊治,也许可以有效防止结直肠癌的发生。大多数的结直肠癌病例往往是一些平均风险人群,所以,对无症状平均风险人群进行结直肠癌筛查,及早检出癌前病变、早期癌等并进行及时诊治,从而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迄今为止,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探讨大肠息肉的危险因素,旨在结直肠息肉阶段就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结直肠癌的筛查方式有很多,主要包括大便潜血实验、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结肠镜检查。我国目前的卫生资源,经济条件以及人们的依从性等各方面因素,加之结肠镜检查的有创性、风险性以及费用等客观因素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无法做到结肠镜普查。如果能够利用一些客观无误的一般信息以及容易让患者接受的检验结果、特检结果信息,对无症状平均风险人群的发病风险进行预测,然后针对具有潜在发病风险因素的无症状人群进行结肠镜筛查,既可以让多数患者容易接受结肠镜检查,又能大大提高筛查能效,降低费用,节约资源。这将是一种有前景的筛查策略。  目的:  探究具有实用价值的预警和早期识别意义的指标,筛选出无症状体检人群结直肠息肉潜在的风险预测因素,以便为今后,优化符合我国国情的,无症状风险人群的结直肠癌初筛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9月~2015年6月在医疗保健中心自愿接受肠镜检查的694位无症状体检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检查结果资料,收集结肠镜检查结果,病理组织学结果,个人一般情况及生化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息肉组与无息肉组间比较得出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筛选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694例体检者纳入研究,肠镜下结肠病变阳性者234例,其中结直肠息肉206例,检出率29.7%,占结肠病变阳性者78.93%;炎症14例,检出率2.0%,占结肠病变阳性者5.36%;憩室患者36例,检出率5.2%,黑变病患者5例,检出率0.7%,占结肠病变阳性者1.92%。  结直肠息肉组与无息肉组比较,经单因素连续变量分析提示年龄、BMI、血压、胃蛋白酶原2、胃蛋白酶原比值、HbA1c及维生素D水平与无症状人群结直肠息肉相关(P值均小于0.05)。经单因素分类变量分析结果提示男性、吸烟者、饮酒者、C13阳性者、大便隐血阳性者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高(P均小于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吸烟、饮酒、甘油三酯水平、低密度胆固醇水平为结直肠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P均小于0.01)。  息肉组分腺瘤性息肉组与非腺瘤性息肉组进行比较,单因素分析得出血压、LDL-c与腺瘤性息肉检出率相关(收缩压138.56±20.98 VS.130.16±15.32 P<0.01;舒张压80.25±12.42 VS.75.49±10.78 P<0.01; LDL-c3.49±0.95VS.3.12±0.80P<0.01),其他代谢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以年龄是否大于50岁将年龄转换成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提示患者年龄≥50岁者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显著升高(P<0.01),结直肠腺瘤检出率显著升高(P<0.01)。  结论:  1.年龄≥50岁,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显著增加,男性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较女性更高。具有吸烟、饮酒史可以作为无症状人群结直肠息肉筛查的危险因素。  2.BMI是评估无症状人群结直肠息肉发病风险的危险因素。  3.无症状人群,血压、甘油三酯、低密低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与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相关,低密低脂蛋白与腺瘤性息肉检出率相关。以上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可以进一步研究,筛选出具有预警和早期识别意义的指标,作为无症状人群结直肠息肉筛查的预测因子。  4.胃蛋白酶原水平、维生素D水平与无症状人群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有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36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HIBD组)、缺氧缺血丹皮酚治疗组(HIBD+Pae组),
卵巢癌为妇科恶性肿瘤致死率最高的疾病,由于缺乏有效的筛查及早期诊断的方法,绝大多数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常伴有腹腔转移。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案为肿瘤细胞减灭术联
目的:应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模型,观察HIBD大鼠远期焦虑行为的变化,并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干预来探讨IGF-1对HI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