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围术期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较高,普遍一致的预防既不能满足恶心呕吐高危患者的需求,又浪费了医疗资源。本文通过建立我院肝胆外科围术期恶心呕吐临床预测模型对高危患者进行筛选,同时通过系统评价不同药物预防围术期恶心呕吐的疗效,为围术期恶心呕吐的预防方案选择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围术期恶心呕吐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建立部分: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手术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围术期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数量,以1:2的比例匹配未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对数据集的两组患者分别随机抽取,70%的患者作为建模数据集,其余作为验证数据集。对纳入危险因素分类处理后进行Logistics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临床预测模型用列线图(Nomogram)表示。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测试模型校准度,采用受试者曲线(ROC)测试模型区分度,采用决策曲线(DCA)测试临床有效性;2.不同药物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恶心呕吐的网状Meta分析部分: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以及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提取数据并根据Cochrane推荐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文章质量。基于频率法框架进行网状Meta分析,根据累积排名曲线(SUCRA)值对药物预防PONV的疗效进行排序,得到最佳的预防方案;3.生姜预防围术期恶心呕吐的网状Meta分析部分:基于频率法框架进行网状Meta分析。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以及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关于生姜预防围术期恶心呕吐,使用Cochrane偏倚评估工具对RCTs的质量进行评估,根据累积排序曲线(SUCRA)值对不同剂型和剂量的生姜疗效进行排序,为PONV的预防提供参考;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生姜预防围术期恶心呕吐的作用机制部分: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中筛选生姜的成分和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 Cards)检索围术期恶心呕吐的相关靶点,使用R软件对二者取交集,得到共同靶点。利用软件Cytoscape3.7.0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可视化网络,在STRING平台完成蛋白互作分析,并使用R软件完成基因本体(GO)分子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围术期恶心呕吐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建立部分: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手术时长(超过2小时)、麻醉药(单独使用丙泊酚)、阿片类止痛药种类(超过1种)、术中未使用地塞米松以及术中补液量(小于500毫升)等六个影响因素是围术期恶心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建模组和验证组中Hosmer-Lemeshow检验的P值分别为0.914和0.456,模型校准度良好;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和0.649,模型区分度较好;DCA曲线距离两条极端曲线较近,取值区间较小,临床净获益较小;2.不同药物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恶心呕吐的网状Meta分析部分:共纳入81篇RCTs,48种干预措施,结果显示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联用地塞米松在预防围术期恶心呕吐中疗效较佳。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PONV综合疗效排名前三名为:3mg格拉司琼与1.25mg氟哌利多联用、0.075mg帕洛诺司琼与8mg地塞米松联用、1250mg生姜粉;3.姜预防围术期恶心呕吐的网状Meta分析部分:共纳入18篇RCTs,2170例患者。与其他对照组相比,生姜显著降低围术期呕吐(POV)发生率(OR=0.61,95%可信区间[95%CI]:0.43,0.87,P=0.007);降低围术期恶心(PON)的严重程度(SMD=-0.85,95%CI:-1.14,-0.57,P<0.001);减少患者对其他止吐药的需求以及降低严重PON的发生率。对不同剂型和剂量的生姜预防PONV的综合疗效进行排名,SUCRA值显示,1250mg生姜粉和2滴生姜香薰位于前两名;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生姜预防围术期恶心呕吐的作用机制部分:共筛选出生姜的10个成分和37个预测靶点,围术期恶心呕吐靶点1754个,取交集后得到生姜和围术期恶心呕吐共同靶点28个。GO富集和KEGG富集结果显示生姜主要涉及G蛋白偶联5-羟色胺受体活性、突触后神经递质受体活动、乙酰胆碱受体活动等生物学过程;通过调节CASP家族、RELA、BCL-2等靶点影响胆碱能突触、p53信号及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发挥预防围术期恶心呕吐的作用。结论:围术期恶心呕吐的临床预测模型有助于对PONV高危患者进行筛查和预防,推荐联合使用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与地塞米松对围术期恶心呕吐进行预防,推荐使用生姜作为辅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