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加快,我国也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大量新兴城市涌现,城市面貌H新月异,大量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兴建,城市范围不断蔓延,城市面积等数据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
城市中心,城市中心区等空间概念是城市研究中必须面对基本问题。但是由于社会经济要素集聚的相对性和过渡性,城市建成区和城市中心区的位置和范围界线通常是不明确的,通常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其原因是缺乏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来确定这些区域的界线。依据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地价、交通量等统计数据及其空间分布来确定城市建成区和城市中心区的传统方法工作量大、可比性欠缺,难以适应我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现状。因此需要引入新的方法。
GIS技术实时、高效且主观因子影响小,把GIS技术应用与城市区域研究势在必行。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下的分析方法之一——密度分析方法,就是这样一种利用现有数据进行密度分析,得出不同的密度范围的方法,国外已经有一些专家提出用密度分析的方法来确定城市的范围和城市中心区等的位置。GiuseppeBorruso等专家就通过对城市的交通网络(主要是提取道路节点数据信息)和街道信息等的数据进行密度分析,得出的城市范围和城市中心区的位置基本和实际吻合。近几年密度分析方法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推广。
本研究以广州市城市道路网为数据基础,利用密度分析方法对广州市道路网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密度分析,圈定了广州市城市中心区、次中心区、建成区的范围,并结合相关研究验证了城市中心区、次中心区与建成区的范围。广州市道路网密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密度最高的区域分布在旧城区,其范围包括越秀区和荔湾区的大部分、东山区与海珠区的一部分以及天河区靠近越秀区的一小部分;在其外围及四周存在五个密度等级略低的区域。本文所划定的广州市建成区范围包括荔湾区、越秀区、东山区的全部,天河区、海珠区,芳村区的大部分,黄埔区、白云区、花都区的一部分,面积与统计年鉴公布的结果接近。依据道路网密度圈定的城市中心区位于旧城区,以长寿路、光复北路、中山七路、人民北路、东风中路、越秀中路、越秀南路、珠光路、沿江西路、西堤二马路、人民南路、和平路、宝华路、华贵路等道路为边界。主要探讨了密度分析对圈定广州城市中心区、次中心区与建成区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