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文艺民俗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为中心来深入考察文学作品的时代性,进一步提纯文学审美的人文维度,才能更好地挖掘和把握文学与时代生活的多维关系,充盈民俗文化的社会文化值。本文主要以文艺民俗学为视角,对萧红小说的文艺民俗创作机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主要概述目前国内萧红研究现状、萧红概况及其文学影响力,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文艺民俗的内涵及其审美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对文艺民俗内涵与特征的论述基础上,对文学、民俗、审美的联结进行进一步阐释,也对文艺民俗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这是全文的论证基础。第二部分着重论述萧红小说文艺民俗的审美表现形态及其审美文化内涵。通过对萧红小说中文艺民俗审美事象的系统梳理,总结归纳出物质文化民俗、社会人生民俗和心仪信仰民俗三大典型审美表现形态,并以东北民俗生态为根据,深入文本具体分析并揭示其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第三部分主要从萧红小说的文艺民俗叙事视阈出发,以“民俗心理的多维表达、民俗群像的深刻雕塑和民俗叙事的审美建构”三个维度,探究其拨开民俗表层对民俗心理的求索和对人性内核与生命意义的洞察与拷问,及其场景化、情节化、意象化的多维民俗叙事,彰显其美得像“风土画”、“叙事诗”的艺术审美效果。第四部分主要从作家创作论的角度,以社会、地域、作家主体为立足点,从乡土中国的社会基质、危难东北的民俗生态、作家内在发酵的审美经验等方面,具体审视萧红文学创作中文艺民俗审美世界的生成语境。第五部分重点探寻萧红小说文艺民俗化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其不仅存在“有形反抗”维度,在突破人性局限的深刻洞察中,探寻特殊社会时期生存困境的突围,也有“无形反抗”维度,以超越生命有限的终极关切,构筑起具有现实意义的审美生存关怀。萧红的文艺民俗化创作,无论是在生态化建设、文化发展建设,还是文学民族化建设上,都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本土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