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业经营是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普遍做法。在混业经营制度下,较之于分业经营,商业银行可以实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通过金融业务的多元化来分散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西方各国金融业经营体制在20世纪普遍经历了“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的发展历程,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体制的变革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金融理论界,学者纷纷从不同视角分析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制度的理论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同时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制度实践发展路径:混业--分业—分业的突破—混业经营的实践—海外混业经营试点的变迁来看,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实践操作中对商业银行许多混业经营的做法也是一种支持与推动的态度。然而,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如何实现风险有效防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相关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缺失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体制除了混业经营的共有风险,即道德风险、管理风险、传递风险外,法律风险与制度风险尤为明显。对诸多风险下的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进行分析,建立健全适合中国现实的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法律体制,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正于缘此,全文的分析逻辑基础确立、分析框架选择和法律制度设计建构,都是在中国当下语境之中的。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三章,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防范合理性进行分析。本章以混业经营内涵合理界定作为逻辑起点,对世界各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演变之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对混业经营的优劣对比进行了辩证考量。在此基础之上介绍了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对道德风险、管理风险、传递风险、法律风险与制度风险分别进行了具体阐述。最后,本章提出在中国现实背景下的混业经营风险防范之合理性及其与法价值的同构。第二章主要是混业经营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要对世界各国商业银行混业风险防范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首先有必要对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