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庆开州区中医院、四川省郫县中医院、四川省什邡市中医医院、四川省富顺县中医院、四川省彭州市中医医院等多家中心近5年的临床病案数据资料,调查活血化瘀类中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对患者的生存期、肿瘤转移及肝癌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为活血化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年5月~2016年5月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住院病例及部分门诊病例,共340例,将全部病例分为中医组(中医活血化瘀组、中医非活血化瘀组)、中西医组(中西医活血化瘀组、中西医非活血化瘀组)和西医组。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比较不同队列的生存期,并将治疗模式细化为中医活血化瘀、中医非活血化瘀、中西医活血化瘀、中西医非活血化瘀,再比较各队列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转移率、有效率及控制率的差异。结果340例肝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8.31个月,中西医结合组平均生存时间最长,为22.394个月,其次是中医组,为14.286个月,西医组则为14.138个月。与中西医结合组比较,中医组、西医组的平均生存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医组与西医组在平均生存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活血化瘀组与中医非活血化瘀组在生存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活血化瘀组的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19.72%、29.58%、43.66%、5.63%、0.00%;而中医非活血化瘀组依次为40.00%、21.82%、27.27%、5.45%、1.82%。对于肿瘤分期为A期和B期的患者,中医活血化瘀组与中医非活血化瘀组在促进肿瘤转移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活血化瘀组与中西医非活血化瘀组治疗在生存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活血化瘀组的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13.75%、25.00%、27.50%、21.25%、7.50%;而中西医非活血化瘀组依次为23.08%、26.15%、23.08%、15.38%、4.61%。对于肿瘤分期分别为A期和B期的患者,中西医活血化瘀组与中西医非活血化瘀组在肿瘤转移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近期疗效而言,经中药治疗3月后,中医活血化瘀组与中医非活血化瘀组治疗肝癌的有效率均为0,中医活血化瘀组对肿瘤的控制率为77.5%;中医非活血化瘀组则为80.0%,提示经治疗3月后,两组在肿瘤大小的控制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西医活血化瘀组与中西医非活血化瘀组治疗肝癌的有效率分别为60.8%、60.9%,中西医活血化瘀组对肿瘤的控制率为89.9%;中西医非活血化瘀组则为87.5%,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治疗3月后对于肿瘤大小的有效缓解及控制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后,中医活血化瘀组与中医非活血化瘀组对于肝癌的有效率均为0,中医活血化瘀组对肿瘤的控制率为54.7%;中西医非活血化瘀组则为52.5%。经统计学检验提示两组在肿瘤大小的控制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西医活血化瘀组与中西医非活血化瘀组治疗肝癌的有效率分别为45.2%、41.1%,中西医活血化瘀组对肿瘤的控制率为80.8%;中西医非活血化瘀组则为82.1%。通过统计学检验后提示中西医活血化瘀组与中西医非活血化瘀组治疗肝癌6月后,在肿瘤大小的有效缓解及控制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的171例患者中,用药频次排序前5位的药品依次为莪术、三棱、桃仁、川芎及姜黄。结论基于本研究的样本量和设计方法,可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发现,在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纯中医、西医治疗,尤其是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的中远期生存率更优;而单纯的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对于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无显著差异。2.在肝癌患者肿瘤转移率方面,中药复方中活血化瘀类药物与非活血化瘀类药物的干预对其影响效果相当。3.在对于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及近期对于肿瘤大小的有效缓解及控制水平方面,中药复方中活血化瘀类药物与非活血化瘀类药物的干预疗效相当。